摘要:但她們最終沒逃過厄運,1932年下半年,女子軍特務連第一任連長龐瓊花、一連第二任連長馮增敏、一連指導員王時香、二連連長黃墩英、二連指導員龐學蓮、二連二排排長王振梅、女子軍戰士林尤新幾乎同時被敵人逮捕。不能困死在母瑞山,特委決定,紅軍師部、紅一團和女子軍特務連一連由王文宇指揮突圍,打破母瑞山的困局。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1984年,參加《紅色娘子軍史》審稿會的老戰士合影

在海南島,當年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百餘名女戰士書寫了中國革命史上的一段傳奇。但這段歷史卻在很長時間裏只有一句話記載:“在中國工農紅軍瓊崖獨立師師部屬下有一個女兵連,全連有一百廿二人。”

1957年8月,劉文韶的報告文學《紅色娘子軍》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首次把娘子軍的故事從塵封的史料中帶到了大衆面前,也第一次給這支女兵部隊命名爲“紅色娘子軍”。

700多人報名女子軍連

1931年3月26日,樂會縣赤色女子軍連宣告成立,這支只有一個排人數的女子軍連是女子軍特務連的雛形。不過,赤色女子軍連並不屬於正規紅軍連隊建制,而是樂會縣委和蘇維埃政府領導的地方武裝。儘管赤色女子軍連的主要工作是後勤、宣傳等,但它的號召力絲毫不弱,十里八鄉的女青年都被它吸引。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看到徵召佈告,馮增敏當天下午就興沖沖去報名。當時,她的左腳被竹篾扎傷,腳板潰爛,馮增敏怕被拒絕,索性挺直身子在屋裏大步走了起來,腳板鑽心地痛,她還邊走邊說:“腳爛了算啥,離心遠着哩,我能走路!”

21歲的龐學蓮得知招女子軍的消息時,她的丈夫已經參加了紅軍,家裏只剩自己和婆婆。國民黨對紅軍家屬監視很嚴,爲防備襲擊,她經常白天喫不上飯,夜間要到山裏睡覺。她在後來的回憶文章中寫道:“與其這樣躲躲閃閃過日子,倒不如和我丈夫一樣參加紅軍去!”徵得婆婆的同意,她便去報了名。

最終,僅記錄在冊的報名者就有700多人。包括馮增敏、龐學蓮、潘先英在內的一百多名女青年被批准參加紅軍。

1931年5月1日上午,女子軍特務連在樂會四區赤赤鄉內園村成立,正式劃歸中國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建制。中國工農紅軍歷史上第一個成建制的女兵戰鬥連隊誕生。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化整爲零

女子軍特務連作爲執行“特殊任務”的隊伍,其主要任務本是保衛領導機關、看守犯人和宣傳工作等。但隨着戰爭形勢變化,她們很快投身到了戰鬥中。據統計,這百餘名平均年齡不足20歲的女子軍,在短短的500多天裏,參與戰鬥達50多次。無論是戰友,還是敵人都感嘆:這羣女人真敢打,真能打!

隨着瓊崖土地革命漸成燎原之勢,1932年7月,廣東省國民黨軍閥陳濟棠派其警衛旅長陳漢光率三千多人赴瓊,向瓊崖蘇區和紅軍進行“圍剿”。

8月2日,敵人展開強大炮火進攻,瓊崖特委決定,爲掩護瓊崖黨政軍領導機關西上母瑞山,紅一團一營和女子軍特務連一連奉命留在馬鞍嶺堅守,迎擊追兵。幾十名紅軍女戰士與一個營的男同胞阻擊數倍於他們的國民黨正規軍。在堅守了三天三夜後,女子軍連和紅一團一營幾乎彈盡糧絕,只好把僅剩的幾十發子彈留給女子軍一連二班的10名女戰士,其餘人暫時撤退。

當天夜裏,馮增敏帶着一個班回到馬鞍嶺接應時,10名女戰士全部犧牲,她們緊握着槍把或拳頭橫七豎八地躺着,“神槍手”陳月娥的上衣被血染紅,班長梁居梅的衣服被撕得稀爛。馮增敏猜測:可能是敵人發現她們是女的,又進行了一場搏鬥。

這一戰也是女子軍連大規模戰鬥的終結。此後,國民黨軍繼續調集大量兵力“圍剿”,紅軍撤退到了母瑞山。爲躲避敵人搜山,戰士們白天活動不敢弄出響聲,晚上的寒風再涼也不敢點火取暖,只能拿芭蕉葉當被子。很多戰士染上這樣或那樣的疾病,幾乎每天早晨都有人沒能醒來。

不能困死在母瑞山,特委決定,紅軍師部、紅一團和女子軍特務連一連由王文宇指揮突圍,打破母瑞山的困局。10月底,突圍成功。然而,陳漢光的“圍剿”迅速捲土重來,輪番攻擊中王文宇不幸中彈負傷,紅軍在拼死抵抗後傷亡慘重。11月初,王文宇決定,女子軍特務連一連、二連化整爲零,疏散隱蔽。

走近真實的紅色娘子軍

誰都沒有出賣同志

化整爲零的女子軍們,在敵人眼中依然是不能放過的對象。她們有家不敢回,只能躲在家附近的山上靠親人送飯,馮增敏甚至還藏在一個荒廢的墓坑內避了一天。但她們最終沒逃過厄運,1932年下半年,女子軍特務連第一任連長龐瓊花、一連第二任連長馮增敏、一連指導員王時香、二連連長黃墩英、二連指導員龐學蓮、二連二排排長王振梅、女子軍戰士林尤新幾乎同時被敵人逮捕。

女子軍連幹部被捕後,先被關在陽江警察所的監牢裏,後被押解到府城監獄。1934年,除了因“價值不大”而被釋放的王振梅,馮增敏等8人又被押解到“廣州國民特別感化院”。獄中5年,面對敵人的審訊、折磨和迫害,女戰士們未曾透露半點機密。直至1937年國共合作抗日,8位女戰士才獲釋。

飽經磨難的女戰士們沒想到,半個多世紀後,王時香和黃墩英居然因這段獄中經歷被污衊爲“叛徒”!有所謂的歷史愛好者言之鑿鑿地“考證”,“紅軍師長王文宇被國民黨陳漢光旅逮捕,但身份尚未暴露。由於王時香、黃墩英當面對質和指認,王文宇身份暴露,遂被敵人殺害”,甚至公然撰文說“紅色娘子軍失散後,真正不變節的是少數”。

真實的歷史在1989年出版的《瓊崖英烈傳》第一輯中早有記載。女子軍特務連疏散之後,王文宇帶着幾位警衛員繼續在樂會四區隱蔽。由於環境極其險惡,有兩位警衛員竟持機關槍投敵,暴露了王文宇的行蹤。不久又有一位警衛員投敵。1932年12月31日中午,王文宇衝出敵人埋伏圈,身邊只剩警衛員王信一人。一天夜裏,王文宇派王信從長尾埇村回到深造村找食物。王信回到深造村時,經不起父親和長兄的勸說,竟連夜向敵人自首。陳漢光得知消息,急忙派官兵包圍長尾埇村。王文宇幾天沒喫飯,身上又中彈負傷,在山林裏昏厥過去,不幸被捕。

最後的瓊花

劉文韶發掘了女子軍特務連的故事,但報告文學的影響力畢竟有限,真正讓“吳瓊花”的事蹟傳遍海內外的是電影和芭蕾舞。

藝術作品中的英雄傳奇而偉大,現實生活中,大多數健在的女子軍戰士們卻常年在瓊島的家鄉過着最普通的農婦生活,甚至沒人說得清,這些成就經典的英雄尚有幾人。

直到1984年,瓊海市黨史研究室和瓊海市民政局才基本釐清,女子軍特務連還有60個老戰士健在,其中年齡最大的已經75歲。兩年後的1986年,根據國家民政部、財政部的通知,這些健在的老戰士才以“紅軍失散人員”的身份領取補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