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

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專訪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演員虞佳

中國藝術報記者 怡夢

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競演劇目、川劇《目連之母》中,主人公劉氏四娘死後,在地獄中受盡折磨,兒子目連來接她還陽,雖然想回去,但一聽到閻王要求她還陽之後還要守着戒律,她生前就活得很壓抑、很沒有自我,情緒積累到這裏,終於爆發,她說——來世還是如此,我何必要來世。演到這裏有個換氣點,劉氏四孃的扮演者、成都市川劇研究院演員虞佳停頓了一下,“我聽到臺下觀衆在鼓掌,稍微鬆了一口氣,我知道觀衆對編劇給予這個人物的選擇是認同的”。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川劇《目連之母》很喫功,橫跨青衣、花旦、武旦三個行當,虞佳憑藉對劉氏四娘不同生命階段富於層次的精準把握,獲得第29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她說:“劉氏四娘最終的選擇,不僅是女性的解放,也是人性的解放,編劇徐棻先生很擅長寫女性角色,她筆下的古代女性,其自主意識、人性光芒,放在現代也非常奪目。”

“這個有難度,所以很過癮”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在川劇《目連之母》中,劉氏四娘是一個依從丈夫,每日青燈古佛、喫齋茹素的女子,兒子多病,送入寺中撫養,丈夫又不幸身故,她經過種種掙扎,終於放飛自我,從心如死灰的寡居中跨了出去。從表演的角度來看,青衣部分的戲很壓抑,是悲悲切切的,要求演員“收住”,然後再一點一點放開,人物前後才能形成鮮明對比。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所以對於虞佳來說,最過癮的是三場戲,《尋子》《開葷》《出嫁》——從人物的掙扎、幻滅到放下、放飛。記者問:“最後一場,一個弱女子在地獄裏經歷刀山火海,又和小鬼、閻王抗爭,不是最過癮嗎?”虞佳聽了就笑:“又是翻、又是騰,停下來就要唱,累得要命,已經顧不上過癮了。”她解釋說,前面要演得淋漓,還要儲存體力,把最後一場戲頂上去。每場演下來,都是戲服溼透。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從《尋子》開始,虞佳一場一場地細數,戲是怎麼“頂上去”的。《尋子》的表演、身段和唱腔比前面放開一點,但還是屬於青衣。丈夫死了,兒子在寺中修行,拒絕跟劉氏四娘回家,用竹帚抵在她的胸口,把她一步一步推走,“人物的內心受了這樣的衝擊,表演就要開始向外放一點了”。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開葷》是花旦應功,有時還要加入彩旦的表演方式,有些身段不是那麼美,但必須那樣表現,才能把人物表現得好。虞佳說:“你看,她的衣服是斜挎的,有一條袖子不穿了。喝酒坐到桌子上,用很大的筷子喫魚、呸呸地剔刺,非常誇張。啃雞翅膀的時候,一掰開,有一根筋連着,要用力地拽,川劇的打擊樂很有特色,每啃一下,都有配合的鑼鼓點。競演時,我還特意加了一個對眼的表情,是以前沒用過的。那個劇場太大了,如果表情不那麼誇張,觀衆可能感受不到。這個對眼,有助於把人物表現得更加鮮明,也在情理之中。”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最初排這一場,虞佳有點放不開,排到啃雞翅膀,她滿臉通紅,覺得不好意思,手拿着雞翅膀的樣子、啃的樣子非常秀氣,老師陳巧茹說:“放開點,不怕,你覺得自己丑,其實一點都不醜,因爲你在人物裏。”“後來我演到這裏就覺得太爽了,爲人物高興。”虞佳說:“我是爲人物而來,她喫齋唸佛那麼多年,活得那麼壓抑,好不容易邁過這道坎,我能體會到那種心情。”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目連之母》中飾劉氏四娘



《出嫁》是最高興的一場,尤其是它的唱腔,在調式上,前面起伏不大,到這裏就有了高音,把川劇的特色亮了出來。虞佳介紹,川劇以高腔爲特色,它的調式對音準、聽力要求很高,其中有這樣的表現方法,樂隊只給一個和絃,演員必須要聽得很清楚,之後就沒有伴奏,唱一段彩腔,之後放腔、收腔,收回來以後還要落在樂隊的旋律中,唱高了一點、唱低了一點,就和樂隊合不上,不容易掌握好。“這個有難度,所以很過癮。”虞佳說。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白蛇傳》中飾白素貞(右)




最後一場是武旦應功。“我的行當是閨門旦,性格上也比較適合,以前沒有演過武戲,最後一場對於我的體力和耐力都是考驗,那時精力已經耗去了很多,這段武戲要求唱腔、動作的力度更大,老師就告訴我怎麼保持體力,演到哪些地方可以稍微鬆下來。”虞佳說,除了體力的挑戰,還有很多內在的表演的挑戰,比如劉氏四娘和地獄裏的小鬼堅韌抗爭之後,兒子來救她了,她倒在地上,兒子呼喚“母親醒來”,“她看到兒子應該有所憧憬,這時候要冷一下,因爲前面力度太大,到這裏正是觀衆看戲的時候,要靜下來,把握不好就會影響整個節奏。”所以觀衆看到這樣的表現方式——劉氏四娘醒來,看着目連,有一種恍如隔世的迷惘,再緩緩念出唸白。虞佳說:“演員的功力不在於唱得多高,而是從這些很小的地方看出來的。”

“一直是學習好的那個,怎麼會放棄”


父親在一個小縣城的川劇團工作,虞佳從小就聽着川劇的鑼鼓長大。小時候她覺得川劇不好聽,只喜歡唱歌跳舞,父母送她到四川省藝術學校,同時也是省川劇學校。她一開始報考的不是川劇專業,但是後來瞭解到川劇專業是定向培養,學習幾年就可以進入院團工作。虞佳說,她當時處在叛逆期,想要自己出去闖一闖,於是就去試了試,真考上了。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塵埃落定》中飾卓瑪



當時其他同學已經學過基本功,虞佳還不知道怎麼唱,也沒有身段基礎,一進校就開始排戲,她完全是懵的,但她的音準、音色還不錯,學得很快,一段時間以後就變成了最好的。“有人問我有沒有想過放棄,我說沒有,一直是學習好的那個,怎麼會想到放棄?”虞佳笑着說。就這樣一邊學一邊慢慢喜歡上了川劇,“這條路就這麼走下去了。”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曹甫走雪》中飾曹月娥


虞佳特別仰慕川劇表演藝術家陳巧茹,考入了她所在的院團——成都市川劇院,後來就拜她爲師。在老師眼裏,戲重要,人品更重要,老師沒有一上來就教戲,而是慢慢地看着她。“我演摺子戲,她都會來看着我,那時候我沒有很深的人物塑造功力,理解力也不足,她會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一個氣口地教。老師經驗豐富,教完了,我複習了沒有,第二天她一看就知道,我就很怕她,怕她覺得我懶惰。”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坐宮》中飾鐵鏡公主



虞佳說,老師不只對她這樣,對團裏每個演員都很關注。老師比較忙,但是隻要她看到了,誰在舞臺上哪裏不對,下來都會給演員講一講。“後來我有了小孩,除了演戲、做人,老師還會分享怎麼帶孩子、怎麼做好母親,告訴我孩子的心理變化是怎樣的,我和她在一起就談得更多,除了工作,也探討家庭生活。老師對於我來說,亦師亦友。”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放裴》中飾李慧娘



演摺子戲,是打基礎;演大戲,是鍛鍊舞臺把控力、人物塑造力、表達感染力。演了大戲,才能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是什麼,唱唸做打各方面都會得到歷練。虞佳以前演戲力度不夠,沒有太多波瀾,塑造人物比較平淡,沒有太多反差,很難讓人記住。《目連之母》經歷了兩年多的排演,“老師帶着我演,她演前半場,我演後半場,老師演我看,我演老師看,反反覆覆才走到今天”。“老師告訴我,必須多演、多積累,自己纔會找到感覺,知道怎麼演是最適合的。比如《開葷》中劉氏四娘說完‘全家上下打牙祭’有一段笑,我笑得很放浪形骸,老師說以前希望你放得開,現在放出來了,有的地方就要收一點了,如果放得太開,就會失去張力和內蘊。我想這個人物當時喫了很多,喝酒喝醉了,不可能那樣笑,於是收了一點,帶着一點醉意地笑出來,對比《尋子》那一段,她說‘我沒有兒子了,好得很’也有一段笑,是發狂地笑又轉到哭,這些地方一定要細緻地區分開。”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打餅》中飾潘金蓮



排戲的時候,陳巧茹總對虞佳說,彆着急,慢慢來,學戲是有規律的,磨練的時間足夠了,才能找到感覺。競演之前,陳巧茹特意來到虞佳的房間,看看她的狀態怎麼樣,讓她保持“平常心,氣要提起來,人要放鬆”,早早地催她休息。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虞佳在川劇《玉簪記》中飾陳妙常



“競演的舞臺很大,這出戏演員很少,沒有大布景,整個戲全靠演員拎起來,樂池有點遠,走臺的時候感覺聽不到伴奏,唱的聲音也傳不出去。老師就對我說,千萬要輕聲唱,這個舞臺和我們平時演出的條件不一樣,一定要學會去適應各種條件的劇場。”虞佳回憶起謝幕的時候,她有一個亮相的動作,聽見老師在邊幕條喊,“高點兒,高點兒”,那個時候真的特別感動。“現在我會享受表演了。以前體會不到,只是覺得緊張、痛苦,現在表演的時候,能感受到觀衆的反饋,是在演出中不斷收穫。”

專訪丨梅花獎得主虞佳:跨越三個行當,表現女性和人性的解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