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姜色],在今年上海電影節拿下了評委會大獎和最佳編劇,也被提名了最佳影片;

然而上週五公映後,院線排片率還不到百分之一。

我當天去看的時候,毫不意外地包場了。

怎麼,這麼冷的嗎。

導演松太加的藏語新作,筆墨不減

藏族電影的主題,多多少少呢,總也離不開信仰

對普遍藏族人民來說,信仰是生活最爲重要的一部分——

許許多多的同類影視作品中,也出現過無數次關於藏傳佛教的討論。

比如去年的[岡仁波齊],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與[阿拉姜色]也形成很好的對比

[岡仁波齊]中,以偏向紀實的形式,講了一隊形形色色人物,一路磕頭朝聖的故事,是以“朝聖”本身爲主線;

[阿拉姜色],以信仰營造了電影的氛圍,但擁有一個飽滿的故事和更加具體的主題:

朝聖的路上,三位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結與愛,匯聚成了本片的核心。

磕頭去朝聖的場景,我們也很熟悉了

朝聖路上的藏民們,每走三步一叩頭,如這張[岡仁波齊]劇照所示——

他們合掌三次,然後下跪;

“五體投地”的姿勢完成每一次朝拜,起身後繼續下一個來回。

往往是幾千裏的路程,要走上數月甚至經年,才能到達聖地

“阿拉姜色”這個片名,來自一首藏族民歌

“阿拉姜色”是藏語音譯,是藏族的祝酒詞,意爲“請您乾了這杯美酒”

這個被廣泛傳誦的歌謠,在片中也成爲家庭關係的重要交融。

關於“信仰”和“愛”這兩個宏大主題中,一切可以反映在單個人物和單個家庭上的元素,在[阿拉姜色]中,都被娓娓道來。

矛盾的和解,夙願的達成,信仰與愛有多柔軟,人類就有多堅韌。

Ala Changso

阿拉姜色

2018

解毒指數:7.5/10

導演: 松太加

類型: 劇情 / 家庭

主演: 容中爾甲 / 尼瑪頌宋 / 賽卻加 /

01、父與子 總是不易

俄瑪的啓程,原因就很簡單——

她夢見了已逝的前夫,呼喚她一同去拉薩

驚醒後,她決定踏上朝聖之路。

這對她來說無比神聖,又無比私人

電影的起點,便是因爲這個家庭

她對前任丈夫尚未消逝的眷戀,以及冥冥之中的召喚,形成了她眼下的使命;

患有重病的她,所剩時日不多,於是以追隨信仰的形式,使命帶着她出發。

一切都爲了完成祕密的心願——

驅使着她動身,她相信,佛則可以拓寬她前行的路。

她選擇獨自前往,仍不忘安頓好家事

最開始,這種使命勝過了對家人的依賴;

但血脈分隔,愛卻是砍不斷的——

起初,現任丈夫不表態度,兒子持反抗情緒;

但最終,兩人還是加入了俄瑪的旅程

讓我想起[內布拉斯加]

一家子,不就是這樣運轉的麼——一路吵吵鬧鬧,但總在照看着彼此。

[內布拉斯加]中,男主角的父親一把年紀了還要跨越數州、執意兌換一個沒來頭的彩票;

一家人都在反對,當兒子同樣不理解,但爲了父親的安全,並照顧到父親的心情,雖覺得荒誕,也跟着上了路。

[阿拉姜色]裏,俄瑪沒告訴家人自己上路的原因,但兒子和丈夫,雖弄不明白意圖,仍然不由分說地跟來了。

三人一同出發的一刻起,矛盾就開始化解

兒子年齡增長,開始明白事兒了,親生父親的死,使他和母親的隔閡越來越大。

從開頭一見到母親扭頭就跑,到這裏死死不肯跟隨叔叔離去,諾爾吾和母親的關係緩和了。

羅爾基和諾爾吾這麼些年來並不親近;比如他以“提耳朵”的遊戲、試圖逗樂諾爾吾,卻激怒了孩子——

但這一舉動,成爲了觸發兩人關係轉折點的關鍵。

轉折點出現在火旁的祝酒儀式

“阿拉姜色”這個標題,出現在了夫妻倆的歌聲裏——

通過這句藏語傳統的祝酒詞,整個民族的靈魂,此刻都折射在了這個家庭裏:

“請你飲下這杯美酒吧,不能夠不喝”;

他們把生活的美好唱進了歌裏,歌聲也進入諾爾吾的心裏。

借用一句[穿越大吉嶺]的臺詞

[穿越大吉嶺]中的故事也有些類似,本來親密的一家子兄弟,因爲變故,漸行漸遠

總要有人主動嘗試,久違的聯結纔會被慢慢尋找回來。

而對於[阿拉姜色]中的這個重組家庭來說,他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

本片中“新的東西”,就是在這個傷痕累累的階段,三個人重新拾起家人間的溫暖

俄瑪病危之時,兒子諾爾吾才解開這段心結

俄瑪的生命被帶走,按照教法,是進入了下一個“輪迴”

而羅爾基則要帶着諾爾吾繼續她的旅途,直到抵達拉薩。

俄瑪對兩人的愛,彷彿涅槃成爲聯結“父子倆”越來越緊密的繩索;

信仰仍在領着一大一小前行——而兩人對俄瑪的,則支撐着他們邁出的每一步。

偶遇的小驢則是家庭情感的再一次具象化

“阿拉姜色”歌詞一樣,還有一個代表性的事件,就是諾爾吾失去母親後不久,就偶遇了這頭小驢——

小驢的母親,也在小驢的身旁斷了氣。

諾爾吾看到了自己,年幼的男孩子立刻就和小驢產生了共鳴

兩人帶着小驢上路,同樣也是通過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生命的熱愛與敬重,透出他們對自己家人的留戀

爲了完成對俄瑪的承諾,他們走了不知多久

最終,兩人之間經年累月的衝突對峙,在歷盡死亡、陪伴和春夏秋冬之後,總算化解

孩子還是那麼倔,但對待羅爾基已經像兒子對待父親的模樣;

原生家庭的破裂使他們相聚,接着走過了無數怨恨……

而現在,他們帶着俄瑪來到了拉薩,在這片聖地,他們再次擁有了家人

02、情與理 永遠難解

導演松太加的作品,向來都在寬廣遼闊的神祕藏區中,埋下最樸素的故事

那些風光,那些教義,那些儀式,我們抱着景仰和好奇的心態,尚可以感受些許;

而更容易共感的,反而是那些微小、細膩的人物和生活——

我們看着這些電影,不僅能感受到宗教體系和藏族文化的龐大,還能明白,活在信仰裏的藏區人民,同樣是真實的、擁有快樂和苦難的。

家庭形態,別無二致

他們不是飄忽的生物——

藏族人民在通過宗教洗淨靈魂的同時,也在家長裏短、喫飽穿暖的問題上,如每一個人那樣,苦苦掙扎着。

而每一個藏民的家庭,也有着同樣的愛與聯結

就像俄瑪的家庭,經歷過之前丈夫的死亡、孩子鬧彆扭、家人過得清貧、老人必須得到照顧……無一不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信仰和儀式,則作爲更高的力量和形式出現

宗教儀式的進行,貫穿本片——

但故事的核心,仍在幾人的關係上。

通過主要人物進行各種宗教儀式時的心理刻畫,我們能清楚地看見每個人的偏執、失落、猶豫、傷感……

他們接受着佛的指導,與此同時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驅使他們前進和做出決定。

比如羅爾基去找活佛爲俄瑪超度

在寺廟超度的段落,貼照片這裏尤其真實:

即使在佛的面前,羅爾基也沒有寬心到能夠目視俄瑪和前夫的合照;

私心將照片撕開,從人物的角度來看,甚至有點有趣

這一瞬間,角色迅速立體了起來——他的痛苦和思念,想出主意的方式,只與夫妻倆之間的聯結有關,就如天下無數眷侶一樣。

兩人路上接受了一家人的幫助

路上出現前來幫助的這家人,也是廣大藏族人民的縮影之一——

男人年輕的時候不理解父親爲什麼堅持要去朝聖,現在把完成神聖任務的願望寄託在“父子倆”身上。

這也是以同樣的形式:信仰包裹的外在行動之下,是這名男子對父親的愧疚和懷念

家庭中的情感,融進了對宗教的追隨。

就像松太加之前的作品[太陽總在左邊]

[太陽總在左邊]中,驅使主人公踏上朝聖之路的,同樣是對祖輩的愧疚和難以消解的痛苦……

在這部電影裏,也採取了公路與宗教的形式;

但片中的主題,都在故事和人物心理當中。

藏族人民世代的信仰,以及他們世代的苦難,都從衝突走向和解,對每個人來說皆是如此。

帶走小驢,爲諾爾吾治傷

看似一件一件的小事,接二連三地在這條路上發生;

如此龐大的主題之下,細碎的日常組成了化解矛盾的利器。

我看到後來,諾爾吾也像被羅爾基“提耳朵”那樣去提小驢的耳朵,真是太感動了。

如父如子的轉變——在他們離拉薩越來越近時,也與彼此越來越親近。

有人說這又是一個“女人犧牲自己爲家庭”的故事?

我不認爲俄瑪的舉動應被稱作“犧牲”。

俄瑪的出行,是她自己的選擇,家人安好的情況下,沒有人可以阻攔她;

她心懷的,是對聖地的追隨,是過去的那份戛然而止的——

她的死亡最終成爲了羅爾基和諾爾吾和好的原因之一嗎?這不假,但俄瑪是堅守着“順其自然”的信仰而去,她成爲了“大愛”和“精神”的一部分,這比單純的犧牲要複雜太多了。

他們有沒有意識到,彼此已經無法分割

最終到達聖地邊上,已形同父子的兩人,用清潔面容的方式,掩蓋着越來越錯雜的情緒;

孩子最後看到母親的照片,只背過臉去偷偷擦拭淚水,丈夫無奈地看着孩子,三個人之間的聯結悄然無聲地完整了——雖然曾經斷裂,但愛永遠會在一家人之間,形成千絲萬縷

信仰,太大太大了,我們,卻始終這麼渺小;

而拉薩,那麼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