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對電越來越離不開,小到手機、電飯煲、熱水器大到地鐵電車、水電站,僅僅停電一天就會諸多不便,如果這個地球上突然沒有電了,讓人想想就覺得膽戰心驚。

 

住在東京的小日向一家四口,也是依賴電力普通大衆的縮影,女兒兒子離不開手機電腦,妻子做家務離不開電飯煲、洗衣機,丈夫上班也需要使用電腦、打印機等等。一家人對於鄉下鹿兒島外公送來的蔬菜和魚都很嫌棄,甚至不會處理新鮮的活魚。

 

沒有電後一切的信息也無法得知,從一開始還期盼着電力恢復到大家慢慢意識到,地球上從此再沒有“電”這種東西了,就連所有電池也無法使用了,超市的食物飲水銷售一空。一家人決定騎單車投奔鹿兒島的外公,一路上錢已經成爲無用的紙,法拉利和名牌手錶換不來一袋米,想要獲得飲水和糧食就要用更有用的東西來交換,人類的生活彷彿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兩瓶洋酒換一袋大米,純淨水換一輛報廢的老式自行車,電氣社會被迫重歸農耕社會。

 

而最喜劇的情節是主角一家在風餐露宿的旅途中遭遇的藤原紀香一家時。

身材健美的藤原一家利用科學的野外求生常識靠摘野菜,做熏製產品過着滋潤的騎行之旅,穿着專業運動衣大口呼吸着山間清冽空氣的他們和喝着電解液喫着貓罐頭,如喪家之犬的小日向一家一對比,高下立現。

 

富裕的人即便喫喫苦也當是歷練享受,而普通小康之家只能將飢餓展示在臉上。不願意認輸的小日向強作高傲地騎向前方,臉上的表情揪成一團,這一幕讓人好笑又扎心。多少平凡的觀衆家裏也有這麼一個缺乏擔當,同時越發意識到自己沒用的中年人老爸呢。對他而言,這場求生之旅也是考驗着自己作爲父親的尊嚴。

 

後來飢寒交迫的一家人遇到了鄉下的養豬大叔,大叔提出讓一家人幫助自己抓回逃跑的豬,並負責一家人的喫住,從前連魚都不敢殺的一家人幫助大叔宰割豬時,觀衆也感受到了一家人的轉變。最後歷經種種磨難的一家人終於到了外公所在的鹿兒島,生活變成了原始的田園牧歌。

 

 

回到鄉下的設定,從故事層面講,成爲了一種生存迫切的必須,而從象徵層面講,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復歸,回到原本,回到最初,回到一切都未曾異化之時的樣子。影片沒有過多展現災難下的殘酷,反而更多的是溫暖和柔軟,比如途中偷一家人礦泉水的男人是爲了給嬰兒衝奶粉,搶奪一家人燻豬肉的是一羣野狗,我們都知道在災難之下的人性和世界是更爲殘酷的。


而影片把這些殘酷省去,留給我們的是專注對家庭、生活的探討,《生存家族》不是一部傳統的災難片,他更是一部迴歸親情、家庭的溫馨小品。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