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21世紀能力,或者叫作21世紀核心素養,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通過沉澱與聚焦,最終形成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兩大“超級素養”,是現在中國教育最該培養學生的素養。

6月15日,首屆京師教育運營論壇於北京師範大學京師大廈成功舉辦。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褚宏啓就《創新能力及其培養》這一主題,從創新能力的重要性、創新能力的內涵意義以及創新能力培養方式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剖析,以下是褚宏啓在“首屆京師教育運營論壇”上的發言整理。

北京開放大學校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褚宏啓

培養“創新+合作”兩大“超級素養”

當今世界的經濟形態已經發生了變化,現在不是農業經濟,也不是工業經濟,而是知識經濟,或者說信息經濟。知識經濟簡單來說,就是以知識爲基礎的經濟,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礎上。舉個例子,所有的蘋果手機全是中國製造的,但分成美國拿走一半,日本拿走1/3,韓國拿走13%,最後給中國留下3.6%。爲什麼?因爲我國做的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製造,而不是核心的技術研發。

21世紀是創新的時機,這個社會變得更加複雜多變且充滿不確定性。在這種背景下,中國的教育能不能滿足創新的需求?現在中國的教育在培養會考試的人,而不是會創新的人。中國的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缺乏創新能力,說明當今的教育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21世紀能力,或者叫作21世紀核心素養,就是培養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與終身學習。教育目標的現代化是培養現代人,培養核心素養尤爲重要。

國內的一個研究團隊,梳理了全球29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核心素養,整理出最重要的共性要素。排在第一位的是高階認知,指的是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這一點中國的孩子特別欠缺,中國的孩子會考試會記憶,但是不會創新,思維能力不夠。在這個基礎上借鑑了幾十個國家的框架,也充分吸收我國的框架,經過研究提煉出6條作爲核心素養的要素,即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公民素養、合作與交流能力、自我發展素養、信息素養。每一條背後都有非常明確的價值指向,都反映了某種內在的精神,創新精神、科學理性精神、民主法治精神,尊重別人的精神。這些精神正是中華民族特別欠缺的。

通過沉澱與聚焦,最終形成創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兩大“超級素養”,是現在中國教育最該培養學生的素養。創新能力體現在智商上,需要有聰明的腦;合作能力體現在情商上,需要有一顆溫暖的心。創新與合作這兩點爲什麼重要?從國內層面來說,十九大中提到,本世紀中葉要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富強就必須創新。從國際層面來說,不僅得具備國際競爭力,也需要有國際間合作。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來看,這兩種素質的培養都是最重要的。而現在的教育忙於給孩子刷題和提分,與國家的實際需求和與國際競爭的需求背道而馳,中國的教育需要實現工作重心的轉移,由過於重視考分轉向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對國家對個人都特別重要。培養創新能力是中國教育升級改造的需要。中國要振興和發展,必須要創新,培養符合國家發展需求與符合國際競爭需求的人才。

培養學生的小微創新,才能保證未來的大創新

創新能力、創新性、創造力、創造性統稱爲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一種高級行爲能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高級表現。創新能力可以理解爲特定主體爲達成任務目標而提出的新穎且實用的理念、想法、程序或者事物,所以創新能力的2個特點是新穎性和有用性。

創新可以分成四類,第一類爲大創新,一般體現在科研活動當中,也叫技術創新。第二類爲職業創新,主要體現在工作當中。 第三類小創新體現在生活當中。第四類微創新體驗在學習當中。學生階段的創新主要是小微創新,如果沒有小微創新,未來就很難產生大創新。影響創新性結果的因素有3個:創新性思維、創新型人格以及外部環境條件,這三者缺一不可。所以創新能力的核心是培養創新型思維,培養創新型人格。

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 開設思維課程,改變教學方式

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創新型思維,也叫發散性思維、求異思維。最重要的特徵是與衆不同,最能體現創新性。它有一個定義:試圖就同一問題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一種無規則無限制無定向的思維,具有靈活性,流暢性多變性等特點。如何培養創新型思維?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開設相關的思維課程,對孩子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訓練;另一個是在教學方式方面做一些變化,老師巧妙的提問題,讓學生自由提問題,讓學生互相辯論等來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 教學中以學生爲中心,尊重個性

創造型人格具有6個特點:有高度的自覺性和獨立性;有旺盛的求知慾;有強烈的好奇心;喜好抽象思維和智力活動;富有幽默感和審美情趣;長時間地專注於某個問題。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格?第一,要保護並激發好奇心。好奇心從本質上說是個體對不瞭解的事物所產生的一種新鮮感和興奮感,往往表現出對新事物的注意,以及爲了弄清因果關係而提出各種問題。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出問題,並引導分析和解決問題。第二,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提供選擇性的課程與活動(社團活動、興趣小組等)。尊重和運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杜絕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等教與學的方式。提供複雜性、研究性作業,避免重複性、單調性作業。第三,爲學生提供自主的時間和空間。研究表明,個體在任務執行過程中所擁有的自由度對其創造力具有積極影響。沒有自由,就沒有創造。被動學習、被動成長,難以形成自己真正的興趣。第四,培養獨立性與自主性。鼓勵提出個人看法與見解。留出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去獨立思考。第五,培養自信心——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創造力自我效能感對創造力績效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教學中多表揚多鼓勵學生。第六,推進教學民主,建立民主型師生關係,營造民主、自由、寬鬆的教學氛圍。自由、民主的心理環境能促進學生提高創造力水平,而緊張、壓抑、受限制的心理環境則會阻礙個性發展,扼殺創造力。

  • 學生測評多元化,把創新能力納入重要考評內容

第一,需要完善學生素質評價制度和考試製度。不再“只以分數論英雄”,把學生創新能力作爲重要考評內容,引導政府、學校、學生形成新的發展目標導向。說到評價,最重要的是學生評價,老師都喜歡什麼樣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聽話的學生。但是這樣的孩子未必將來都有創新能力,未必對國家的貢獻更大。當然這兩點也是重要的,但是不夠,需要再加上兩點:創新和合作。沒有後面這兩點就不能應對未來的挑戰。

第二,改革考試內容,解決“考什麼”的問題。在當前背景下,要把核心素養培育與考試改革二者之間建立起更強的聯繫。這幅漫畫就像是現在的考試,爲了保證公平,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統一考試,考題就是請爬上那棵樹。這些動物都要爬樹,猴子最高興,它相當於學霸。現在的教育往往是標準化的,但是這樣孩子的個性不能展現出來。評價考試的方式必須多元化,需要重點關注學生創新性思維與創新性人格的評價,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把提升個人創新能力而不是“應試技能”作爲自己的主要目標追求。

第三,加大獎勵和激勵力度,強化創新能力的重要地位,提升學生(和家長)的外部動機水平。在學生管理中,推進民主管理和授權型管理,促進學生自主管理、自主發展。給學生提供多與“異質他人”交流的機會,多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決定一個人未來命運的並不只是分數,人生是一個長跑,不只有高考一次,創新能力的培養值得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重視。

版權聲明

本文系微信公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創文章,編輯後增加的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原創文章及原創圖片版權歸屬本公號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轉載請公號後臺留言聯繫授權,並在轉載文中註明作者及簡介、來源公號“中關村互聯網教育創新中心(ID:zgc-mtb)”、原文鏈接,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