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告別“埋鍋造飯”,我軍炊事員或將淡出戰場?

撰文|李巖

去年底,軍方官媒曾宣稱目前我軍野戰熱食快餐化已經初步形成體系,標誌着解放軍野戰保障能力的進一步提升。

在這樣的背景下,全軍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陸續在部隊展開。值得提到的是,這項工作由軍委聯合參謀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後勤保障部、軍委裝備發展部、軍委訓練管理部5部門聯合部署。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針對此,各作戰部隊結合野外駐訓等軍事行動每年至少組織一次連續7天的實喫實訓。2月13日,這種針對“喫”的訓練在軍報頭版披露。

訓練中,“人人都是炊事員,人人都是戰鬥員”的理念引起了政知見的注意。

  戰鬥員和炊事員的界限即將逐漸模糊

2月13日,軍報頭版刊文披露空降兵某旅作爲全軍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試點單位的針對性訓練細節。一次訓練中,原來只司生火做飯的炊事員鄧志偉竟然“搖身一變”和戰鬥班排戰友無異,全身心投入到演練。軍委後勤保障部軍需能源局給養處負責人介紹,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就是要樹立“人人都是炊事員,人人都是戰鬥員”理念,把部隊從“埋鍋造飯”中解放出來:

演練現場,部隊官兵利用戰鬥間隙,食用隨身攜帶的傘兵食品、能量棒等高能食品;補充食品空投到位後,由保障分隊用便攜微波爐加熱。整場演練不見炊煙、不見明火,全程快速製作、快速分發、快速前送、快速用餐、快速清痕。

這樣的理念並不難理解,此後,部隊在戰場上“埋鍋造飯”的重擔卸下來後,戰鬥員和炊事員的界限將逐漸模糊。快餐半成品送至戰場後,戰鬥員同樣也將參與制作、加熱、分發、清掃;同樣的,專職炊事員此後也不會只負責生火做飯。也正是所謂的“人人都是炊事員,人人都是戰鬥員”。

“埋鍋造飯”有什麼弊端?

爲何要進行相關改革,此前炊事班在戰場上“埋鍋造飯”的模式有什麼不妥?

此前,軍報曾刊文總結我軍野戰飲食保障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野戰飲食保障訓保脫節的體制性障礙、習慣“四菜一湯”傳統飲食的結構性矛盾和保障標準不配套的政策性問題。

習慣“四菜一湯”飲食會給部隊帶來何種弊端?

糧草未動兵馬先行,冷兵器時代,後勤保障很大程度決定了戰役的勝負。而保障所謂“糧道”,有時甚至會佔用近半參戰兵力。事實上,長期以來我軍戰時飲食保障主要是利用炊事裝備器材加工生鮮原料製作熱食。一個建制不大的編隊戰備出動時,各種米麪禽蔬加起來就要足足一大車。

軍改初期,軍報曾披露原65集團軍某旅針對野戰快餐化改革的試驗。文章中該軍某營司務長表示:“以前制炊光擇洗切配就花不少工夫,兩三個人根本忙不過來。而且用水量大,光洗菜就要用不少水。”而後,該旅按照“成品化供應,實戰化保障”的思路探索戰場快餐保障新模式,實現了野炊時間減少了50%、用水量減少了40%、炊事人員減少了20%的成果。該旅保障部部長表示,新模式減少了炊事員勞動量,使作戰分隊從繁重的飲食保障工作中解放出來,部隊快速出動明顯加快。

沒有炊事員,誰來送飯?

如今的試點在改革力度、手段上都要比軍改之初開展的試驗更大、更多。

前文中某空降旅領導介紹說,這次試點他們連續食用7天野戰食品,將“個人攜行高能食品、常溫集體食品、軍民融合快餐食品”等3種飲食保障方式貫穿空降戰鬥全流程。

那麼,這些保障方式分別如何實現?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在此前的報道中同樣找到了答案。其中,軍民融合是關鍵。公開報道中,不難看出軍委後勤保障部推進相關改革的思路:

“構建‘軍委制定標準、部隊提報需求、地方加工配送、軍地聯合前送’的軍地保障鏈條,搭建區域集中籌措資源平臺。充分運用國家和地方優質保障資源,形成軍爲骨幹、民爲主體、軍民融合的野戰飲食快餐化保障格局”。

去年夏天,一場軍地聯合保障演練在華山腳下打響。讓參演官兵沒想到的是,在道路遭“敵”破壞的情況下,地方食品公司的熱食快餐搭載物流公司的無人機,“飛”到了戰場一線。而這臺飛臨戰場的無人機,是部隊戰時徵用的地方無人機。同時,在戰況允許的大部分情況下,地方物流公司冷藏快遞車可裝載副食半成品,快速運輸和配送至指定地點。

沒人送飯的士兵喫什麼?

事實上,上述爲前線運送半成品、成品快餐的模式同樣無法滿足所有戰場情況。在最極端的戰場環境下,如果士兵落單無法與後方保障力量取得聯繫,他們該喫什麼?

這種情況下,士兵可以貼身攜帶並自主加熱的野戰單兵口糧便派上了用場。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告訴政知見,我國的野戰口糧研發,相比國外起步要晚,但是可借鑑的經驗同樣也更多。

資料顯示,我國軍用口糧的雛形出現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志願軍將士們喫的主要是炒米、炒麪、炒黃豆等簡單的乾糧。此外,當時的總後軍需部門還生產了一批壓縮餅乾,這就是解放軍制式軍用口糧的最早雛形。我軍真正的第一代軍用口糧是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主食有761壓縮乾糧、脫水米飯、脫水面條,副食是三種罐頭。

而後歷經幾代研發,進入21世紀後我軍先後出現了09式、13式、17式等單兵自熱口糧。其中一些經典的菜譜包括醬牛肉、臘肉炒飯、雪菜肉絲麪等。值的提到的是,在最新一代單兵口糧的研發過程中,頻頻出現軍民融合的身影。

2017年3月,軍委後勤保障部軍需能源局與國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共同召開單兵自熱食品研發工作部署會,中國農業科學院、浙江大學等6所科研院校和從全國遴選出的17家食品生產企業參會,共同推進食品科研軍民深度融合發展。這是我軍首次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單兵自熱食品改進科研任務,食品研發實現從軍方主導向社會力量參與轉變。

此外,對於17式單兵自熱食品,軍報曾評價稱:

食品提供的能量更充足,符合不同作戰地域、環境條件下的應急應戰能量需要;

大部分產品都能在10分鐘之內將食物中心溫度加熱到65攝氏度左右,時間比既有產品縮短三分之一;

採用新技術改善食物口感,引進阿爾法大米生產工藝,較好解決了米飯回生等問題。採用新含氣調理技術,確保麪條軟硬適中、不漿糊。

  聯勤保障中心的位置有講究

除了戰時,在平時部隊正常拔營機動過程中的後勤保障方式,同樣也發生了轉變。

2018年,74集團軍某部官兵遠程機動參加演訓任務,途經江西和安徽。但此次長途奔襲,戰士們的胃相較以往得到了優待。

針對軍隊“過境”,無錫聯勤保障中心協調地方糧食部門,分別在江西宜春和江西廬江的高速服務區開設保障服務點,跨區實施快餐化飲食保障。新聞畫面中,每個戰士都可以領取到剛剛出爐的飯菜以及水果、礦泉水,其中包括滷蛋、豆腐、青菜、排骨。74集團軍某旅政治工作部主任袁鋒透露:“以前我們部隊長途行軍或者到外戰區執行任務,通常是採取自帶乾糧或一些簡單的社會化保障,而現在一到高速服務區,聯保中心就給我們送來了可口的飯菜,官兵非常歡迎。”

對此,無錫聯勤保障中心披露,其和江蘇、安徽、上海等華東五省一市的糧食部門協調對接組成了飲食保障服務網。客觀上,無錫聯勤保障中心已經實現了“劃片”式保障模式,當有部隊“過境”後勤保障就要跟上。

政知見(微信ID:bqzhengzhiju)注意到,要想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劃片”保障,相關節點的地理位置便顯得格外重要。軍改後,我軍調整組建了專司後勤的聯勤保障部隊,並在武漢設立聯勤保障基地,在無錫、桂林、西寧、瀋陽、鄭州設立5個聯勤保障中心。而將幾個地方在地圖上標記出來,其用意便不難理解。其中,武漢、瀋陽、鄭州等城市都是區域性乃至全國性的交通樞紐。

資料 | 軍報 北京青年報 央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