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以及美元升值的打擊下,不少新興經濟體正在遭受着股市匯市暴跌、通貨膨脹急速上升、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痛苦。

2008年9月15日,美國第四大證券公司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

文 | 李長安

十年前的2008年9月15日,美國知名投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請破產,這標誌着次貸危機正式演化爲全面的金融危機。這股金融風暴始於美國,卻最終波及全球。

時至今日,當年危機的後遺症依然困擾着許多國家。然而,讓人憂慮的是,金融危機的舊疤尚未好,又在添新傷。如何避免這種經濟災難的再次發生,是世界各國都應該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

回顧歷史,當年那場危機的直接原因肇始於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但根源則是華爾街的銀行家們在暴利和貪婪本性的驅使下,打着所謂金融創新的旗號,創造出五花八門的金融產品。在這條長長的利益鏈條上,只要有一個環節出了問題,就會產生連鎖反應,而最終接盤災難的就是普通民衆。

美聯儲的一項研究表明,2008年金融危機使每個美國人的終生收入平均損失7萬美元,大多數受衝擊的國家經濟增長下降,失業率上升。而爲抵禦金融危機所採取的不當措施,又給之後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沉重的包袱和障礙,至今仍有不少國家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

十年來,世界各國在加強金融體系安全方面下了許多功夫,但究竟效果如何,仍有待時間的檢驗。經濟發展的歷程告訴我們,人們對待危機的態度總是“集體性失憶”,而這也成了經濟週期性波動的心理特徵。

二戰以來,經濟金融危機幾乎每隔十至十五年就要爆發一次。最近則明顯表現爲十年左右爲一週期:從1987年美國華爾街股市崩盤,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全面爆發。時間又到了2018年,許多人都在問同樣的問題:危機還會再次光顧嗎?

令人不安的是,環顧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前景,依然呈現出不明朗的態勢,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始終存在。

在歐洲,經濟增長緩慢,失業率居高不下,政府財政壓力巨大等問題幾乎變成了難以治癒的痼疾;在亞洲,長時間發展遲緩的日本似乎還在泥沼裏掙扎,中國雖然繼續保持了中高速的經濟增長,但實體經濟經營困難、總負債率偏高等問題較爲突出。即便是從經濟危機中率先走出來並且復甦強勁的美國,也正面臨着經濟過熱、金融泡沫聚集、貧富差距拉大的風險。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在美國挑起的貿易戰以及美元升值的打擊下,不少新興經濟體正在遭受着股市匯市暴跌、通貨膨脹急速上升、經濟增長大幅下降的痛苦。

日本野村證券最新研報顯示,斯里蘭卡、南非、阿根廷、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和烏克蘭等國家是未來面臨較高匯率風險的國家。而美銀美林就發出警告,現在全球市場的環境和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期非常相似,新興市場崩潰進而引發全球金融動盪的概率大增。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事實上,大多數國家容易誘發或者抵禦不了金融危機,根本原因還在於自身經濟出了問題,諸如經濟增長停滯、結構嚴重失衡、收入分配差距過大、財政赤字過高、通貨膨脹嚴重等等。

當然,這不是說,人們在金融危機面前就完全無能爲力。恰恰相反,只要應對得當,就能將危機遏制在萌芽狀態,或者將危機的損失降到最低。俗話說,打鐵還需自身硬。

如果世界各國都能夠保持國內經濟穩定持續地發展,注重結構調整和優化,努力縮小貧富差距,以及通過完善制度來規制人們的貪婪,那麼爆發金融危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十年一輪迴的魔咒就能徹底被打破。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