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邦看來,在政府補貼政策和資本市場刺激之下,中國常常出現週期性的“產業衝浪”現象,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影響產業的良性發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中美貿易摩擦日益加碼大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獲取未來競爭新優勢的關鍵領域,也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政府補貼則變得理所當然,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多呈現出“一窩蜂”的發展態勢,迅速發展之後形成產能過剩成爲了當下的特色,安邦則把這樣的現象稱作“產業衝浪”。

“產業衝浪”後遺症

“產業衝浪”引發的後遺症,其實並不罕見,從前幾年的共享單車就能看出端倪。一方面是嚴重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則也會消滅鉅額財富。類似的情況不僅僅是共享單車,電動汽車充電樁也面臨同樣的境地,如今在北京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殭屍充電樁”,損壞的不能用的就放在那邊也沒人維護,追根溯源,這批充電樁無非是發展初期爲搶佔市場而大量建設的。由於重擴張、少規劃,如今如何處置這批“被閒置”的充電樁成爲了當地政府的新難題。

與此前在網上熱傳的“共享單車墳場”一樣,殭屍充電樁也是資源錯置造成的驚人浪費。但不同的是,除受資本驅動外,“殭屍充電樁”盲目擴張還夾帶着財政補貼、政策激勵的誘因,也就是安邦提出的“產業衝浪”概念。

政府補貼推動下的

盲目擴張

其實,在我國,受到政府補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似乎都無法避免“產業衝浪”現象。

新能源汽車產業是一個典型。作爲戰略性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受到國家高度重視。2009年春節前財政部、科技部發出《關於開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工作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重點對試點城市購置新能源汽車給予一次性定額補助;地方財政安排一定資金,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配套設施建設及維護保養等相關支出給予適當補助。

毫無疑問,如此誘人的財政補貼給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打了一劑強心針,據統計,2018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將超過100萬輛。但由於新能源市場中的低端汽車與消費者需求的差距,從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數據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低端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問題已相當嚴重。僅到2017年六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產能規劃就已經是《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中設定目標的十倍。

業內預期,2020年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取消之後,若沒有其他政策跟進,企業的車賣不出去,可能出現實質性的產能過剩危機。

光伏發電產業的情況也類似。自2013年以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中國光伏發電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目前新增裝機容量連續5年全球第一,裝機容量已經超過1.4億千瓦。然而,與產業快速發展對應的卻是,中國的光伏發電補貼已成爲政府難以承受之重。即便是在光伏新政出臺之後,國家依舊要爲這個產業支付貼補一萬億元以上,騎虎難下成爲了眼前的現實問題。

半導體產業也同樣受“產業衝浪”之困。半導體產業尤其是集成電路產業,一直受到國家的關注和重點扶持。特別是中興事件以後,發展半導體產業在我國又上升到了一個新高度。其中,成立於2014年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是國家支持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

不同於國家直接對半導體企業進行補貼的模式,大基金通過資金入股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資金支持,雖不直接參與公司運作,但仍起到監督和監管的作用,促使企業合理使用投資金額,將資金用於技術創新和產品推廣上。相對於傳統的補貼模式,大基金模式勢必使資金具有更高的使用效率。

但從過去經驗看,不免讓人擔憂,政府給的錢多,就會吸引騙子,最終造成補貼資源浪費。

在安邦看來,在政府補貼政策和資本市場刺激之下,中國常常出現週期性的“產業衝浪”現象,導致嚴重的資源浪費,影響產業的良性發展。一旦補貼減少或取消之後,大批企業會受到衝擊,這已經在新能源汽車和光伏發電產業中得到驗證。

如果其中涉及到金融部門的優惠貸款政策支持,那麼就會形成壞賬,一旦產生大範圍的連鎖反應,就可能形成系統性金融風險。要改變這種現象,關鍵要進行市場化改革,政府之手不能太長,要給市場留出足夠的空間。

延伸閱讀

美德製造業財稅政策及其對我國的啓示

來源 |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作者 | 李佳璐 張淑翠 王昊

縱觀各國製造業發展歷程,政府運用財稅支撐製造業發展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視,美國與德國作爲製造業先發國家也不例外,兩國均在製造業發展不同階段,不斷完善已有財稅制度體系,雖各自形成獨具特色的財稅制度,但不乏有共通之處。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中美貿易摩擦日益加碼大背景下,研究分析美國與德國的製造業財稅支撐體系,益於我們應對全球經貿環境變化,改善我國製造業營商環境,提出頗具有建設性政策建議,爲製造業發展注入新動力,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儘快邁入製造強國之列。

美國製造業主要財稅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美國曆來重視運用財政政策扶持重點製造產業。比如,通過貸款補貼、研發支持等方式,美國政府長期支持波音公司的民用航空產業;爲有序化解金融危機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美國於2009年2月成立“汽車業特別工作組”,專門向汽車工業提供借貸資金,幫助克萊斯勒、通用汽車等龍頭汽車公司走出破產危機;2009年8月,美國通過了《先進汽車技術法案》,撥付29億美元專項用於支持先進技術汽車及零部件研發。

稅收政策方面,2012年,美國政府發佈的《總統企業稅制改革框架》提出,製造業企業實際所得稅負不應高於25%,建議將企業所得稅稅率由35%下降至28%,同時簡化研發費用抵扣公式,促使企業投資和申報便利化。特朗普實施的《減稅與就業法案》,把更簡化、更公平、激勵經濟更快增長作爲稅改目標,主要涉及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跨境所得稅和遺產稅等,意在減輕製造業負擔,重塑國內工業結構。比如,下調企業所得稅率。稅改前,聯邦企業所得稅稅率爲35%;稅改後,永久削減公司稅,大幅降至21%。這次企業稅改革將一次性完成減稅,且爲永久立法;降低海外企業跨境所得稅。稅改前,美國企業在海外盈收轉入美國時,需要繳納35%的稅;稅改後,對美國海外收入徵收15.5%的一次性超低稅率,並將非流動性資產的稅率設定爲8%。

德國製造業主要財稅政策

財政政策方面,在基礎研究領域,德國政府爲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知識產品,以及大量研發資金或補貼。對大學以外的科研機構,比如,亥姆霍茲聯合會、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萊布尼茨科學聯合會等提供科研資金。由於中小企業發展蓬勃,德國誕生了很多行業“隱形冠軍”,因此更加重視對中小企業的保護和扶持。政府先後頒佈《關於提高中小企業的新行動綱領》《中小企業組織原則》等,以維護中小企業平等競爭的權益。

此外,德國政府向中小企業免費提供提高資源和能源效率的信息,幫助中小企業提高資源和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德國還爲潛在優勢行業提供財政補貼,比如,爲支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德國分別於1978年資助5.93億馬克技術研發資金,1981年提供6.87億馬克補貼。

稅收政策方面,21世紀以來,德國能源成本持續攀升,爲支持製造業等能源密集型產業發展,2012年德國政府規定中小型的能源密集型企業也可以享受《可再生能源法》的特殊補償規定。2013年初,德國政府又出臺了新的優惠政策,對引進能源管理系統與環境管理系統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企業,在繳納能源稅與電力稅之後,政府將退回其繳納的部分稅收。而對於本國的優勢產業,如汽車製造、機械製造和電氣電子行業等,德國政府也會根據發展情況,適度運用稅收優惠政策來保證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

從美德兩個發達國家製造業財稅政策實施情況來看,兩國雖然發展道路存在差異,但在鼓勵製造業發展方面,存在如下三點共性:一是重視企業研發水平提升。爲了鼓勵企業創新,美德兩國都在補貼、稅收優惠等方面給企業研發創造良好環境。二是重視國內中小企業發展。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除依靠大型企業對國家制造業的推動力外,美德兩國沒有忽視對中小企業的培育,爲國家制造業發展提供更多活力。三是對產業進行鍼對性重點扶持。基於本國產業基礎和未來全球產業競爭力,美德兩國政府都適時適度介入產業發展,爲潛力產業提供資金、政策支撐。

幾點啓示

(一)建立完備的產業政策體系

我國目前處於從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過渡的關鍵時期,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新興產業均需多方共同參與。政府在不干預市場競爭前提下,可針對產業需求建立相關的政策體系。一是要合理運用財政補貼等手段,推動各項專項資金、基金等資源向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集聚,尤其是爲先進製造業等產業部門發展提供更多支撐;二是重視稅收政策對產業發展的作用,除直接減免稅外,應研究更加靈活和多樣化的製造業稅收優惠政策,在留抵退稅、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方面發力;三是要加快稅收立法進程,根據“稅收法制”原則,加快構建與我國現代經濟體系及建設製造強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逐步改變以間接稅爲主的格局,提高直接稅比重,解決製造業稅負過重問題。

(二)打通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

目前,我國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仍存在發力不夠精準、政策效果不明顯等問題,須結合我國製造業發展階段,打通產業發展環節,制定有效的優惠政策。一是要基於減輕工業企業負擔,應繼續推動稅制改革,逐步將當前的增值稅稅率由16%降至11%。二是重點提高對公共研發平臺、實驗室、中試環節、工業互聯網等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財政資金投資力度。針對新材料摺子工程等補短板重大工程方案,加大對國家重點扶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扶持力度。三是對鼓勵企業通過出口擴大產品市場,與全球更多國家實現貨物貿易往來,可以考慮將此次加徵的關稅,用於完善工業企業增值稅出口退稅制度,合理設置稅率結構,重點提高對新材料、關鍵核心零部件等領域的支持力度。

(三)重視國內中小企業發展

目前,我國產業發展後勁不足,對國有大型企業過度依賴不利於製造業長期發展,因此培育一批有創新能力、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是我國製造業發展的重要方面。一是要運用財政手段,提升對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支持,切實鼓勵政策性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參與中小企業融資,解決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二是要更加重視中小企業優惠政策的推行,擴大享受小微企業減半徵收企業所得稅優惠範圍,提高中小微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確保創新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及時享受稅收紅利;三是借鑑國外中小企業發展經驗,探索中小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合併徵收,即設定一個綜合稅率,每年按照營業額一次性繳納稅費,引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