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禹麻麻

01

親子教育短片《如何帶好孩子》裏面上演了一幕我們家庭中常見的親子衝突。

孩子不喜歡彈琴,可是媽媽非要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對小提琴越來越討厭,每次只是在面對媽媽的時候應付地彈奏幾下,當媽媽離開房間以後就立刻把琴收起來。

後來媽媽不經意發現孩子真正的愛好是足球,於是買了一雙足球鞋送給孩子,那個時候孩子發自肺腑地開懷大笑。

正如視頻中所說,如果你強迫孩子彈奏樂器,那麼他彈奏那項樂器的能力是不會進步的。你必須尊重孩子的意願,他至少得要同意彈奏樂器是件好事纔行。

孩子不喜歡的就不要去逼迫他,讓他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因爲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應該擁有自決力,即自己選擇的權利。

02

最近我想帶兒子去跆拳道試課,路上遇到朋友,他很不以爲然地說:“大熱天的你跑這一趟幹嗎呀,這麼小的孩子,自己哪有什麼想法,還不是家長想讓他做什麼就什麼嘛,想讓他學那就直接報名。”

我很不贊同朋友的意見,因爲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想。

跆拳道試課很愉快,孩子很喜歡這項運動,所以他學得很努力。試課結束,孩子催促着我給他報名。

我知道,就算我真的如朋友所說自己強行給孩子報名,孩子也會去學的。但這是外界因素迫使他去做,這種外界因素就是外驅力。靠外驅力迫使孩子做事情,孩子只會感到厭煩,絲毫體會不到樂趣。

當孩子擁有自決力,驅使他去努力的是他對事物的熱愛和對目標的渴求,這樣當他遇到問題時,他也會付出最大的努力去戰勝困難。

蒙特梭利認爲,孩子從一出生起就有精神胚胎,因此父母不要充當造物者的角色去控制孩子,而要尊重理解孩子,這樣父母纔可以幫助孩子把外驅力轉變爲內驅力。

03

有越來越多的父母總是感嘆,孩子叛逆期提前了,自己和孩子的關係很緊張,自己說東,他偏要往西,孩子什麼都沒有學會,和父母頂嘴的本事倒是越來越厲害了,

上文提到的短片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大家應該很熟悉。

“你什麼時候纔會用功讀書?”

“我有自己的社交生活。”

父母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此時孩子的自決力被幹擾了,心裏是很反感的。在這種情況下,他怎麼可能心甘情願地聽從父母的建議呢?

《小王子》裏面說過,每個大人都曾經是個孩子,可惜大多數人都不記得還是孩子時候的自己和那時候的願望了。

他們小時候被大人干擾自決力,長大之後又把這個錯誤的做法複製到孩子身子,而且還理所當然地認爲這是爲孩子好,真是太可怕了。

這種理所當然,才造成了我們親子關係的不和諧。父母不停地干涉孩子,孩子會想盡一切辦法反抗,他們是在用這種方法來捍衛自己的權利,可以自己做決定的權利。

就像視頻中所說,“孩子不是狗,你不能像訓練狗一樣訓練孩子。他們不是可以被控制的東西,你去訓練、控制或佔有小孩,就會永遠失去他們的愛。孩子不是人類之外的特別物種,小孩子只是還沒發育完全的男人或女人罷了。”

04

如今“4+1”的家庭模式,讓多少孩子成了家長手中的提線木偶,他們的喫穿住行,甚至是思想都被家長緊緊地控制在自己手中。這樣的“小皇帝”生活,真的是太可憐了。

鄰居家的孩子今年四周歲了,在幼兒園裏,每當老師讓孩子們在教室裏面的遊戲區角玩耍時,他就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什麼,非要等到老師告訴他玩什麼。

這種事事需要別人來決定的壞習慣,和他的家庭教育模式是分不開的。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爺爺奶奶和父母大包大攬,把他照顧得特別仔細,大人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自己做,孩子有任何想法都被大人否定掉了。

久而久之,孩子成爲了沒有了自己思想的提線木偶。

教育孩子最悲哀的一件事情就是,父母一方面希望孩子自信獨立,另一方面又處處干涉孩子。

黃磊堪稱教育孩子的模範爸爸,他在談及教育女兒的方式時曾說:“我從未把她當作孩子,她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她有她的祕密,她的想法,她的人生。她不屬於我,我們之間是彼此獨立的個體,我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她,我們像朋友一樣相處。”

所以不滿13歲的黃多多,一直都是大人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她的多才多藝惹人羨慕,獨立能力更是贏得衆人的誇讚。

月下客在《最好的養育,是讓孩子做自己》這本書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最有意義的教育,就是在足夠了解自己孩子的基礎上成人之美。如果他是鳥,就讓他高飛,如果他是魚,就讓他下水。

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孩子做自己。而最好的父母就是要讓孩子成爲他自己。放手給孩子自己決定的自由。

正如蒙特梭利說說:“我們要做孩子精神上的僕人而不是主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