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小視頻在網上引發熱議。廣東中山一家長暑期購進萬斤綠皮大西瓜,讓自己的兩個孩子在街上售賣。

炎炎烈日下,兩孩子忙得不亦樂乎,瓜攤上挑着招牌,大大的黑體字寫着“包甜”。弟弟張嘉得幫客人挑西瓜,一邊熱情地介紹:“大的西瓜比較沙,小的呢水分多。”豆大的汗珠掛在他額頭上,他也沒空去擦。

怎麼捨得讓孩子這麼辛苦?張爸爸笑眯眯地說:“希望他們懂得付出纔有收穫。”

道理說一千遍,不如親身一試。有遠見的家長,選擇放手讓孩子去歷練,喫點苦頭,這對他們的成長,受益無窮。

1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事不用操心。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放學的書包都要家長來背,自己卻甩着兩隻手在前面走路。

新聞上還報道過,有些孩子上了小學,從來不敢在學校上廁所大便,非要硬生生憋回家,原因居然是,他需要父母來幫忙擦屁股。

《孩子的成長》中寫道,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嬌生慣養,大人什麼事都不讓他動手嘗試,那麼,即使他學習優異,但在生活能力與人際交往方面,會有着不可避免的缺陷,長大後也很難成功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之前有一個大家熱議的新聞。國外留學的孩子心血來潮,想在外國朋友面前做個蕃茄炒蛋,三更半夜求助大洋彼岸的父母。

父母一點沒責怪孩子,當即披衣下牀,媽媽打開冰箱取來食材,現場做菜,爸爸則端着手機,在一旁錄製視頻。

新聞傳出後,很多人哭笑不得。這些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的孩子,除了讀書,不會其它的生活技能,一味依賴父母。

溫室裏的花朵,又怎麼能禁得起風吹雨打呢?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嬌氣、不懂事,殊不知孩子不是生來這麼嬌氣,而是被養成這樣的。

兒童心理學有一個詞叫“過度保護”,是指家長以安全之名過度保護孩子,會將獨立、冒險和探索精神從孩子的童年中剝離,然而孩子們實際上並沒有變得更安全,尤其是在心理層面。

孩子從來沒喫過苦,會把世界想象得太美好,很難有能力抵禦外界的傷害,抗挫折能力和應變能力,也要大打折扣。

適時放手,是父母對孩子最高級、最深沉的愛。只有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獨立生存,他纔會真正地安全。

2

俄國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孩子自己動手,親自參加實踐,喫點苦受點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識奧祕,培養創造力,而且有利於堅強意志和喫苦耐勞精神的養成。”

網上曾有一個熱聞,Hannah是一名來自美國堪薩斯城北部的三歲半的小女孩,她是警察的小迷妹,夢想得到一套警察的制服和裝備。

媽媽沒有直接買給女兒,而是鼓勵她自己想辦法。Hannah選擇上街賣檸檬水。50美分一大杯,既便宜又清涼解暑。她有模有樣的招徠生意,十分可愛。

有人問Hannah的媽媽爲什麼這麼做,她笑着說:“用她自己掙來的錢買警察制服穿上,她會更自豪。”辛苦勞動的Hannah還引來很多真正的警察在攤前駐足,看着偶像買下自己的檸檬水,Hannah那個快活勁別提了。

事實上,很多國外的家長有意去鍛鍊孩子,假期的時候,讓他們去餐廳刷盤子、去快遞公司送快遞,甚至去別人家做女傭。

孩子們也樂在其中,從來不覺得丟臉或委屈,用自己掙來的錢交學費,他們感到很自豪。

讓孩子親歷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3

有的家長認爲,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有什麼必要讓孩子喫苦呢?孩子那麼小,經不起折騰,累壞了怎麼辦?

但父母和孩子,總會有分離的那一天,我們不可能護他一輩子,未來的世界,總得他自己面對。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家長懂放手、明進退,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讓他自由自在地闖蕩,他纔會像你期望的一樣健康成長。

喫苦有度,不必刻意爲之

家長首先要從觀念上轉變,我們提倡讓孩子身處真實生活情境,自主地成長,並不是刻意讓孩子喫苦,爲了喫苦去喫苦,這樣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

民間有個說法:“跳一跳,摘桃子”,通過努力摘到桃子,會使摘桃者感到喜悅,珍惜果實的同時,會激勵他再一次跳起來,向更高目標躍進,形成良性循環。但如果桃子位置太高,怎麼也摘不着,那他索性就不跳了。

學習和生活本是一件快樂的事,一味逼孩子喫苦,反而讓他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而勉強做一些不適合當下年齡做的事情,也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做大事的人,都是從小事做起

我們可以從細節入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1~3歲的孩子,可以讓他學着自己喫飯、疊被褥、收拾玩具;3~6的孩子,可以讓他嘗試着獨立去樓下的便利店買東西、澆花、打掃房間。到了6歲以上,可以讓他參與到家庭生活事務中,發表自己的見解,獨立地做決定。

日本有兩個可愛的小哥倆,4歲的哥哥柊哉和2歲的弟弟奏哉。他們的爸爸去世早,小哥倆成了媽媽的依靠。

倆人乘公交車,獨自去離家十幾公里的集市買東西。柊哉走得快些,奏哉搖搖晃晃跟在後面,情急之下他喊出了人生第一個單詞:哥哥。後來,他們順利地完成了任務,回到媽媽的懷抱。

有時候,我們容易低估孩子的能力,一味用愛的枷鎖壓制他。其實,沒有父母在一旁盯着,孩子也可以表現得很好。家長應該照顧孩子,但不要代替孩子去生活與思考,更不能事事包辦。

持之以恆,多製造實踐機會

社會不需要巨嬰。真正愛孩子的家長應該學會放手,給他足夠的成長空間。

兒童教育專家稱,喫苦教育對孩子有三重境界,分別是“忍受”“適應”“超越”。

孩子剛喫苦時,肯定是不樂意的,只能在父母的鼓勵與鞭策下去“挨”、去“熬”;慢慢地,孩子的承受力會提高,進入適應期;再往後,便是對自我的超越。

喫苦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一步步一點一滴地進行積累。我們可以有意創造機會,讓他去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我們能做的,是在他年紀尚幼時,多給他一些歷練的機會和正確的指導,讓他目標更明確,意志更堅定,力量更強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