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回到宿舍,我打開手機,發現朋友圈已被一篇題爲《凌晨兩點的中尉》的文章霸屏。點開一看,我心裏一動——這個中尉,不就是我當指導員時帶過的排長李政陽嗎?

讀完政陽的文章,腦海裏瞬間閃現出他剛來連隊報到時的青澀樣子。經過一年多磨礪,在去年我赴陸軍工程大學讀研究生時,他已成長爲底氣十足的中尉。

曾經,我也是一個“凌晨兩點的中尉”,剛從軍校畢業時的點點滴滴湧上心頭。

8年前,我下連後被安排到了標圖班。連隊裏似乎永遠有幹不完的活兒,只有熄燈後的時間,才真正屬於自己。我習慣晚上跑到連隊圖書室看書。只有在那裏,我才能找回軍校時的感覺。在那裏,我還結識了“老鐵”。

“老鐵”不姓鐵,姓周,上等兵軍銜,爲人格外耿直,連裏的人都叫他“老鐵”。他的夢想是提幹,每晚都要到圖書室學習。後來,我發現“老鐵”有個“硬傷”——五公里跑不及格。他經常在戰友們起牀前,就穿上作戰靴,到操場跑五公里。一次因爲天黑摔了一跤,他還磕掉兩顆牙齒。

我決心幫“老鐵”一把。軍校時我長跑一直處在第一梯隊。從此,我加入“老鐵”的晨跑隊伍,直到“老鐵”被保送到南昌陸軍學院。

與“老鐵”的相識,讓我逐漸明白了融入戰友的真正意義,也徹底改變了我的軍旅生涯。擔任排長第二年,旅裏組織排長比武,我順利拿下了第二名的好成績,年底還榮立了三等功。接着,我被任命爲代理指導員,一年後又調任戰鬥連隊任指導員。

回頭想想,不是我幫了“老鐵”,是“老鐵”成就了我。這種自然“共生”的體驗,從此在我心裏紮下了根——只有給身邊戰友創造成長空間,自己的路纔會越走越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