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怎麼辦,拖延症該怎麼治?換了拖延症還能治麼?我們隨處可以看到很多篇文章提到治療拖延症的妙招,拖延症被稱爲現代人類的通病,生活中常常會有人因爲自己的拖延習慣感到痛苦,併爲之自我批判、懲罰和懺悔,隨之而來是強烈的挫敗感,自信被一次次打擊,然而拖延卻並不會因此減少,反而愈來愈烈。實際上拖延並非那麼十惡不赦,因爲社會環境的影響,拖延在我們的思維裏一直以病態的形象存在,需要與之戰鬥加以改善,其實拖延症也可能存在的一些好處呢。

有一派研究人員就認爲,拖延症是創造力的來源。哥倫比亞商學院曾經做過一些研究,並在今年5月10號於《哈佛商業評論》上面發表了一篇文章。

在進行創造性工作、智力型工作的時候,那些做一段時間停一段時間的人表現更好;也就是說,要有適度的切換和拖延。

激發靈感和創造力

拖延在最緊要的關頭反而能激發靈感和創造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拖延的時間和創造力的關係圖可以看出,隨着拖延時間的延長,到達某一點時的創造力是最高的。

創造是需要思考的,當接到一個任務時馬上着手也許能快速完成,但有時候晚一點可能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案, “慢工出精活”。不過,也並不是拖得越久創造力越高,當超過頂點時,創造力就開始下降了。所以把所有籌碼都壓到最後時刻可不是明智之舉哦。

規避損失和風險

馬來西亞的自行車隊選手因爲一直拖到最後一分鐘才決定出發時間躲過了馬航死神的追趕。

“我有抑鬱症,要不是同時患有拖延症,我早自殺了”,這句話雖然是一個段子,卻讓人一時間無法反駁。現實中有一部分人屬於衝動性自殺,如果再拖一拖,再思考一下,再給點時間,周遭的環境可能會有變化,心態也可能會發生扭轉,這種自殺完全可能以拖延來規避過去。

那些年還看TVB的時候,有一部《談判專家》講了一系列這樣的故事,談判專家依靠拖延時間說服輕生的人放棄自殺。多一點時間,有時候會想到一直忽略掉的存在下去的意義。

發現工作的捷徑

比爾蓋茨曾經說過:我通常會挑懶人做難活兒,因爲懶人會用最簡單的方法去幹活。

其實這個現象在歷史上有名人例證,比如達·芬奇,他花了16年才畫完蒙娜·麗莎,不過,這可不是因爲他動作慢,而是他在開始之後不久就停工,然後跑去研究他感興趣的光學了。

後面的結果許多人都知道,他在光學領域有了突破性的進展,並把這些發現用在了蒙娜·麗莎裏,最後使蒙娜·麗莎成爲傳世佳作,他也因此在繪畫領域成了一代宗師。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拖延症都有這個好處啦,只能是“中度的拖延症”也就是先適當拖一拖,然後就去做,做到瓶頸期再拖一拖;對於這樣的拖延症來講,拖的時候其實是在讓發散性思維自動工作。

而“重度拖延症”(severe procrastination)就不是這麼一回事了,那種不到最後一刻不出手的,只能叫“懶癌晚期”。大家難免有不程度的拖延症,不要進入“懶癌晚期”喲~。

文章圖片內容來源於網絡,出處不詳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進行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