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們會聽說過動物界裏面的第三隻眼,比如一些昆蟲或爬行動物類,他們除了兩隻眼睛外還有第三隻“頭頂眼”眼睛,研究表明,動物的“頭頂眼”具有感知光線和調節體溫的作用。那麼,人也有“第三隻眼”嗎?

人的第三隻眼其實就是我們腦中的“松果體”。松果體可以對我們眼睛或皮膚所感受到的光線刺激做出反應,然後分泌調節我們晝夜規律的激素並且引導我們自然入睡的“褪黑素”。

所以影響褪黑素分泌的主要因素就是“光”,其分泌量隨晝夜節律而變化,中午十二點鐘分泌量最低,午夜零點分泌量最高。另外,松果體可以通過褪黑素的分泌週期向中樞神經系統發射“時間信號”,從而影響機體的生物鐘,如睡眠和覺醒。

其實,生物學家早就發現,早已絕滅的古代動物頭骨上有一個洞。起初生物學家對此迷惑不解,後來證實這正是第三隻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蛙魚龜蛇,甚至人類的祖選,都曾有過第三隻眼睛。只不過隨着生物的進化,這第三隻眼睛逐漸從顱骨外移到了腦內,成了“隱祕的”第三隻眼。儘管松果體移入了黑洞洞的顱腔內。“深居簡出”、“與世隔絕”,不能直接觀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由於它曾經執行過人類第三隻眼晴的功能,憑着它原來的一手“絕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號並作出反應。例如人們在陽光明媚的日子裏會感到心情舒暢、精力充沛、睡眠減少。反之,遇到細雨連綿的陰霾天氣則會情緒低沉、鬱鬱寡歡、常思睡眠。這一現象正是松果體在“作崇”。 因爲松果體細胞內含有豐富的5一羥色胺,它在特殊酶的作用下轉變爲褪黑激素,這是松果體分泌的一種激素。研究發現,褪黑激素的分泌受到光照的制約。當強光照射時,褪黑激素分泌減少;在暗光下褪黑激素分泌增加。而人體內褪黑激素多時會心情壓抑,反之,人體內的褪黑激素少時則“人逢喜事精神爽”。由此看來,人的情緒受光的影響就不足爲奇了。

我想說的是“松果體”的神祕作用:身心交互的場所(笛卡爾)

在論證了松果體是身心交互的場所後,笛卡爾闡述了身心交互的具體過程。首先,肉體的變化通過鬆果體影響靈魂,形成心理現象。笛卡爾認爲心臟向大腦提供的血液,不僅僅是滋養與維持大腦的物質。更重要的是,血液在腦內形成了一種“非常纖細的氣,或者相當活躍和純粹的火焰”,被稱之爲“生命的精氣”。大腦裏有無數個細小的支血管,最後都聚合在大腦空腔入口處的“松果體”。這些“生命的精氣”在松果體裏與靈魂相遇,得到靈魂的解釋,形成人的感覺等心理。比如,靈魂根據進入大腦內部表面的毛孔開口被神經打開的不同方式,形成不同的感覺或情緒。假定組成神經網的神經末梢被拉斷,導致整個肉體的結構變得不完美,這會給靈魂產生痛感提供誘因;如果神經被拉擠,但沒被拉斷、也沒與肉體發生分離,證明身體處於良好狀態,這讓靈魂有理由感到一種肉體的快感,即平常我們所稱謂的“快樂”(笛卡爾,2007)。

其次,靈魂通過鬆果體指揮着肉體的行爲。人的肉體本是動物,因爲上帝賦予人以靈魂,肉體的人與肉體的動物就分離開來了。但是,在笛卡爾看來,靈魂會激發肉體的行爲,但不是所有的行爲都是由靈魂所導致的。他將肉體的行爲分爲兩種,一種是靈魂推動的行動。它要通過靈魂的思考,最終通過鬆果體,依賴於類似細絲或小管的神經,導致人的肌肉運動,形成人的行爲。另一種是肉體自身推動的行動。這種行動,無須靈魂的干預,由外部環境及以往的行動所推動。比如,大量的生理活動,如心臟的跳動、胃腸消化,等等,身體會自動運行。另外,笛卡爾還觀察到,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眨眼反射之類的那些行動,也無須靈魂而自動發生(正因爲這一點,笛卡爾成爲了心理學中條件反射研究的先驅)。

笛卡爾曾舉過一個實例來說明心靈與肉體的交互作用。假設有一個人看見一個動物正向他靠近。這時,這個人的兩隻眼睛會通過視覺神經,將兩個動物的圖像投射在腦內表層。這兩幅圖畫形成的刺激向松果體擴散,然後在那裏形成一個完整的關於這一動物的圖片,並直接作用於心靈,使這個人瞭解到這是一隻什麼動物。如果靈魂發現這個動物會傷害人,他就會根據自身的特性及心靈的力量,激發出勇敢或恐懼的情緒,再由心靈通過鬆果體決定採取防禦自救還是逃跑遠離等行爲。(以上內容轉自《 心靈如何被感知_從松果體到鏡像神經元 》2012)

是不是覺得松果體特別神祕?其實我們就可以簡單地把它試做一個“內分泌器官”,最重要的還是調節我們的生物節律和心情,但是好好“利用”說不定真的可以成爲你的第三隻眼哦。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