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戈尼效應源於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實驗,是由心理學家蔡戈尼在上個世紀20年代後期所做的。

首先,他將測驗者分爲甲,乙兩個小組,然後讓兩個小組的受試人員同時演算完全一樣的數學題。在實驗進行過程中,他讓甲組的受試人員順利地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過程中他會突然下令停止。然後宣佈結束。

最後他讓甲乙兩個組分別回憶剛纔演算的題目,出人意料的是乙組受試者明顯優於甲組。這種沒有完成的不適感深刻地留存於乙組人員的記憶當中,一時之間很難忘記。而那些已完成題目的甲組人員,他們的“完成欲”得到了充分的滿足,所以,他們也就輕鬆的忘記了剛纔所進行的任務。

再舉一個例子:有一位作曲家非常喜歡睡懶覺,他的妻子爲了使他早上能夠起牀,就想了一個辦法,妻子在鋼琴上隨便的彈出一組樂句的頭三個和絃。睡夢中的作曲家聽了之後輾轉反側,等待曲子的繼續,但是久久沒有動靜,最後他實在是忍不住,不得不爬起來跑到鋼琴前彈完最後一個和絃。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趨合心理。這種心理逼使作曲家無法忍受未完成的樂章,所以他不得不爬起來,在鋼琴上完成腦中早已完成的樂句來滿足自己的心理。

其實,每個人天生就有一種辦事要有始有終的驅動力,人們之所以會忘記已完成的工作,是因爲完成欲的動機已經得到滿足,自己心裏已經完全放下。如果工作尚未完成,那麼,這一同一動機便使他留下深刻印象,無法遺忘。這就是蔡戈尼效應。

再如讓我們試畫一個圓圈,但是在最後的時候留下一個小缺口,就停筆不動。然後讓人們來看它一眼,大多數人的心思都會傾向於想要把這個圓給完成;

有時白天工作量大,到晚上了還要加班,但是到晚上深更半夜的時候還沒有完成任務怎麼辦?這個時候你會選擇放下工作去睡覺,還是會繼續,等到完成再安心睡覺,相信大多數人是會選擇繼續完成,完成之後再睡覺,這樣才睡得安穩踏實,否則就算是你睡覺了也不會睡得很沉;(對於我個人而言,考試周期間,如果還剩下最後一點知識沒有複習完,我會選擇挑燈夜戰,看完再睡覺,要不然躺在牀上老是想着沒複習到的知識會不會考,也睡不踏實);

當我們正在看一部電影,突然你發現已經是深更半夜了,這時的你會馬上關掉電腦睡覺,還是繼續看完再上牀?相信大多數人會繼續看完,這樣晚上睡覺才踏實,纔會睡得更香。

蔡戈尼效應所起到的心理作用,即“一日任務不完成便一日不解心頭恨。” 它能夠推動我們主動去完成工作任務,並且達到圓滿狀態。

但是如果我們把握不好“蔡戈尼效應”的度的話,就比較容易走向極端。

1.“蔡戈尼效應” 過弱的一端:那你肯定是做事不能堅持到底的那類人。心理醫生對此給予了一個簡單有效的建議:“如果你精力集中的時間限度是十分鐘,那麼你的腦筋一開始散漫,你就要停止工作,然後用三分鐘的時間活動筋骨,轉移注意力,例如跳幾下,或者去倒一杯水,再或是做些靜力鍛鍊的肌肉運動。等到活動過後再把另一個十分鐘花在工作上。”

2.“蔡戈尼效應” 過強的一端:那麼很有可能你是一個工作狂,而這樣的人通常性格也是比較偏執,做事比較自主,想法堅定,難以動搖,可想而知,忙於完成任務的緊張生活一定也是太單調,太狹窄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得試着緩和一下過強的蔡戈尼效應,比如週末和朋友出去逛街,出門呼吸新鮮空氣,或者下班後看看電視,看看夜景,聽聽音樂學習,學會享受人生樂趣。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還是會不自覺地走向極端,要麼是因爲拖拖拉拉,似乎永遠都無法完成最後的工作,要麼就是非得一口氣把事做完,否則決不罷休。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合理發揮“蔡戈尼效應” 的最佳作用呢?

1.在看事物的時候運用自己的價值觀標準,比如我們發現了一個工作計劃不值得我們去做,那麼我們就應該選擇勇敢地放棄,去完成值得我們去完成的計劃。這並不是說每一件事都要堅持完成,只要是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我們都應去堅持,但如果沒有堅持的必要,可以適當的放棄。

2.可以適當編制一個時間表,這樣我們可以把必須做的事以及比較重要的事都寫下來,做到井井有條,讓自己培養出一種比較切合實際的意識,再把期限定在要求完成的時間之前,做到有條不紊。(我個人喜歡下載一個計劃APP,每天睡前寫好第二天的任務,一般來說計劃的任務比實際能完成的任務要多,所以都是有主次之分的,優先完成必須的、急迫的任務,在精力有限的情況再去完成次之的、不必要的任務)

3.一點一滴地來強化自己本身的意志力,當然我們可以先從一件小事上來鍛鍊自己,然後再逐漸放大。比如可以強迫自己在洗碗槽裏留下幾隻碟子不去洗,然後去忙其他事情(過強時),或者看一本書的時候試着去停一下,然後再去想想自己是不是在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是的話,那麼就停止動作,轉向其他方面(過弱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