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滿足農民多元文化需求,讓家庭文化室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雅周鎮於2007年成立家庭文化協會,引導家庭文化室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而以農民家庭文化室爲載體的鄉村文化建設,更讓雅周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本網訊

6月5日,我們來到海安西南部的雅周鎮。走進樹木蔥蘢的農民住宅區,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個乾淨的小院,有人在門前的菜地裏侍弄蔬菜,有人在院子裏樹陰下包着糉子,有人在路邊的空地上摘着蠶豆,有人在河邊的草叢裏拋竿垂釣,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雅周農民安靜而舒適的日常生活。

雅周地處沿江高沙土地區,貧瘠的土地,閉塞的交通,曾讓這裏成爲海安最窮的地方之一。現在的雅周,早已看不到貧窮的影子,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有效推動了雅周經濟的轉型升級,也讓雅周成爲遠近聞名的旅遊小鎮。而以農民家庭文化室爲載體的鄉村文化建設,更讓雅周在鄉村振興的路上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文化,讓雅周的鄉村更美麗。

一室帶動多室

文明之花遍地綻放

我們來到“顧昌明家庭文化室”時,顧昌明老人正在給幾位農民講讀新到的《南通日報》。

1980年,顧昌明騰出自家的一間空房,建起了家庭文化室。這是雅周第一家家庭文化室。說起當初創辦文化室的動機,顧昌明說:“我就想着弄一個地方,訂一些報紙雜誌,購買一些圖書,讓四鄰八鄉的老百姓過來了解外面的信息,尋找發家致富的門路。”

顧昌明的家庭文化室,不僅讓不少農民走上致富之路,還產生了一室帶動多室的連鎖效應,一些農民發現小小的家庭文化室竟能發揮這麼大的作用,也紛紛建起了家庭文化室。

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雅周的農民家庭文化室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龐莊村的徐寶陽建起了“銀杏栽培輔導室”,金莊村邱賢俊建起了“蠶桑生產諮詢室”,杭窯村的黃餘寬建起了“農業科普指導室”。截至目前,雅周已建成並正常活動的家庭文化室有85家。

貼近農民需求

服務內容走向多元

位於周機村19組的“傳文藝術中心”,最初是一家京劇票友室,室主姜傳文是孫莊中學的退休教師。姜傳文長期在學校教務處工作,練得一手好字。當他得知當地許多孩子想學書法卻無人指導時,他將自己的文化室轉型爲以弘揚書法藝術爲主。在他的帶領下,雅周的一批農民書法愛好者經常聚在一起交流切磋,並義務對當地學生進行書法培訓。

從自發到自覺,“傳文藝術中心”的轉型,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雅周家庭文化室發展的過程。早期的家庭文化室,大多由農民自發建立,服務內容相對單一。爲滿足農民多元文化需求,讓家庭文化室在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雅周鎮於2007年成立家庭文化協會,引導家庭文化室豐富服務內容,提升服務品質。

王垛村的王冬梅愛好文學創作,在雅周家庭文化協會的幫助下,她於2016年創辦了“文學創作輔導室”,義務指導當地孩子開展課外閱讀和寫作活動。

雅周家庭文化協會會長汪軍文介紹,雅周的85家家庭文化室覆蓋全鎮15個行政村,涵蓋農村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可以說農民有什麼文化需求,都有與之對應的家庭文化室。

成立志願組織

服務功能不斷強化

儘管滿頭銀髮,但64歲的盧義蘭看上去一點不像已經過了60歲的人,她的氣質,也讓人無法將她與農民聯繫在一起。端午節前,盧義蘭正帶着她文藝演唱室的成員給敬老院進行慰問演出。盧義蘭文藝演唱室的每個成員,都穿着印有“潤雅志願服務隊”的紅背心。

雅周鎮黨委宣傳委員錢祥升介紹,爲了強化家庭文化室的服務功能,雅周鎮已將85家家庭文化室升格爲新時代文明實踐點,同時成立“潤雅志願服務隊”,每個家庭文化室的成員,都是“潤雅志願服務隊”的隊員。

依託家庭文化室開展志願服務,這是雅周鎮推進鄉村文化建設的創新之舉。盧義蘭於1999年創辦起文藝演唱室,加入“潤雅志願服務隊”後,她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以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黨的理論,普及法律知識,倡導文明新風,教化全鎮居民,她也因此被評爲海安市“最美普法人”。

在志願服務方式上,雅周鎮採取“5+X”模式,所謂“5”,即每個家庭文化室固定開展黨的理論、黨風廉政、法律法規、全民創業、環境整治五個方面的宣傳;所謂“X”,即各個家庭文化室依據自己特點和專長,組建相應的志願服務隊,以宣講、演出、展覽等方式開展活動。目前,雅周鎮已形成以家庭文化室爲輻射源的文化輻射網絡,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到文化志願服務的行列。 本報記者 毛雨森 顧雨

盧義蘭(左二)與文藝演唱室成員商議迎“七一”演出節目。 毛雨森攝

爲鄉村振興鑄魂

記者手記

在雅周採訪,我們最直接的感受是,這裏的鄉風文明和諧,這裏的農民快樂幸福。這一切,顯然得益於雅周富有成效的鄉村文化建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在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位一體的鄉村振興戰略中,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而且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

雅周鎮依託農民家庭文化室推動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抓住了鄉村振興之魂,也抓準了“靠誰振興”和“爲誰振興”這兩個鄉村振興的關鍵點。

雅周的家庭文化室建設,依靠的是農民的智慧和力量,黨委政府只在其中發揮引導作用,真正做到了以農民爲主體。貼近農民需求拓展服務內容,強化服務功能,雅周家庭文化室的全覆蓋,真正做到了服務農民無死角。

爲鄉村振興鑄魂,雅周的實踐,無疑爲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一個樣本。 ·毛雨森 顧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