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期6天的“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南通貨幣展”9月8日在市勞動人民文化宮閉展。這項活動由人民銀行南通市中心支行、南通市錢幣學會主辦,活動除展示第一至五套人民幣外,還陳列了帶有南通元素的紅色貨幣、南通地方紙幣、古錢幣和建國後發行的紀念幣。這其中,南通紅色貨幣、南通地方紙幣以其濃郁的江海特色成爲本次展覽的一個焦點。

一張張老紙幣靜靜地躺在展櫃裏,像一部無聲電影,述說着那個年代的歷史。

毛主席像鈔票最走俏 江淮銀行一名有來頭

我市著名收藏家顧永祥是這次活動的組織人員。他告訴記者,活動展示的南通紅色貨幣、地方紙幣是我市14名錢幣藏家的收藏品,其中不乏難得一見的珍品,甚至是孤品。

顧永祥指着一個展櫃中展示的一張印有毛澤東肖像的紙幣,對記者說,“這張是此次參展的紅色貨幣中最珍貴的。”

記者仔細觀察發現,這張紙幣面值20元,正面赭色,是江淮銀行於“中華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發行的。“別看她面值才20元,但市場價已達到數萬元。爲什麼身價這麼高,原因很簡單,因爲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發行的紙幣中,印有毛澤東肖像的並不多見,物以稀爲貴。這張紙幣,據我所知南通地區不超過2張,這張是我市收藏家江航10年前在交易市場所購。”

江淮銀行於1940年11月在海安成立,該行發行江淮幣通行於蘇區各縣,1945年8月與其他4個地方銀行(銀號)合併組成華中銀行。顧永祥解釋說,當時成立江淮銀行,目的是在經濟上粉碎日僞的封鎖和掠奪陰謀,調劑蘇北農村金融,推進蘇北經濟建設,建立獨立的金融制度,維護根據地資源,鞏固和發展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據說,江淮銀行這個名字是劉少奇同志的傑作。原來,當時有人建議取名爲“兩淮銀行”,意思是銀行立足淮南,背向淮北。劉少奇認爲,叫兩淮面太窄,也不夠氣派。新四軍還要向東發展,繼續挺進,將來是面向大江南北,橫跨淮河兩岸。“就叫江淮銀行如何?”少奇同志的提議得到在場所有人的贊同。於是,這個即將呱呱墜地的銀行就取名爲“江淮銀行”。

張謇簽名鈔票很珍貴 當年廢紙今成珍藏品

參展的南通貨幣中,不僅有解放區發行的紅色貨幣,還有含張謇元素的鈔票,以及民國時期與南通地區有關的紙幣、兌換券。

顧永祥從一張展櫃裏拿出一張鈔票,“你瞧,這張鈔票的背面還有一位南通人的簽名。”順着顧永祥所指的方向,記者發現鈔票背面右下角有一行英文字母簽名。“這是張謇的簽名,簽名採用的是威妥瑪式拼音。和那張毛澤東肖像紙幣一樣,這張鈔票也是個稀罕物,據我所知,目前南通僅發現了2張,市場價有2-3萬元。”

對張謇人生歷程比較熟悉的人或許知道,上世紀二十年代初先賢曾擔任交通銀行總理。任職三年間,交通銀行發行了由張謇簽名的紙幣共18種,其中樣幣5種、流通紙幣13種,地名品種有:上海、天津、青島、漢口、哈爾濱、奉天。

記者注意到,參展貨幣中有幾張江蘇省兌換券的正面蓋有“南通縣印”“如皋縣印”的字樣。“這是江蘇銀行於1924年發行的兌換券。”顧永祥解釋說。原來,當時發行這些兌換券是爲了解決一些地方因小幣不足帶來的不便。得知這一消息後,張謇和張詧及時與江蘇軍務督辦盧永祥進行了溝通,於是這些兌換券得以在南通縣、如皋縣等地使用。翌年,盧永祥因受奉系軍閥排擠被迫辭職,這些兌換券也就成了一張廢紙。“因爲發行時間僅一年,加上時間久遠,當年的廢紙已經成了一紙千金的收藏品。”顧永祥笑道。

地方文化須記錄保留 兩本著作推貨幣收藏

在南通收藏界,顧永祥的大名無人不知。顧永祥名氣大,除了他的收藏品多,還有他的熱心。近幾年,顧永祥獨著或和他人合著了好幾本收藏類書籍:《張謇的實業公司股票》《南通老商標》《南通徽章圖集》《南通融資券》《南通電子產品圖集》……還有兩本和南通貨幣有關的作品——《南通地方紙幣》《南通紅色貨幣》。

“早在青少年時期,我就涉足收藏,對南通貨幣發生興趣,應該追溯到20年前。當初,南通地方紙幣吸引我的是它具有較高升值空間。隨着對這一門類認識的提高,收藏興趣從投資轉爲研究。”顧永祥告訴記者,他和江航等好友出了兩本南通貨幣專著,完全是出於一種責任。以南通地方紙幣爲例,她是上世紀初國內紙幣的一朵奇葩,當時的南通是座小城,地方紙幣發行量相對較小,在收藏界人士的眼中,數量少更顯得珍貴。另外,南通地方紙幣還有歷史名人張謇這一背景,值得後人挖掘研究。

“和南通有關的解放區貨幣,是南通紅色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南通地方紙幣,則全面見證了"近代第一城"的一段輝煌,我們應該以文字和圖譜的形式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顧永祥和江航等人的想法,得到收藏界好友的大力支持,不少人拿出精心收藏多年的珍品,供他倆採集圖譜。

一些收藏愛好者通過閱讀《南通地方紙幣》《南通紅色貨幣》,開始關注南通貨幣,“高興是毛澤東肖像、張謇簽名這兩種紙幣的收藏者,他正是閱讀這兩本書後對南通錢幣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短短几年間收藏了100多種南通紅色貨幣、南通地方紙幣,其中一些品種填補了南通收藏界空白,對南通貨幣收藏研究是一種很好的推動作用。”

記者王全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