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黃茜發自北京 一艘打撈自希臘安提凱希拉島附近海域的沉船,遠涉重洋來到古老的紫禁城,爲我們帶來腥鹹但異常迷人的愛琴海的消息。近日,“愛琴遺珍———希臘安提凱希拉島水下考古文物展”在故宮博物院神武門展廳啓幕。展覽展出文物約350件,來自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雅典貝納基博物館和希臘水下文物監委會。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開幕式上表示,這是一個學術性較強的展覽,用水下考古發現的物證詳細敘述了沉船背後的故事和文化現象。“那些樸實無華的瓶瓶罐罐,那些古代雕像的殘肢斷臂,那些糟朽不堪的船體構件,乍一看貌不驚人,但是卻蘊含着耐人尋味的有趣知識,浸淫着直觸靈魂的藝術之美。”

海綿採集者意外發現的珍寶

希臘國家考古博物館館長M ariaLagogianni在展前發佈會上介紹:“這艘沉船長約30米,寬10米,在公元前一世紀中葉從當時某個重要港口滿載着精緻的大理石與青銅雕塑揚帆出海。雖然考古研究尚未就這些雕塑的起源、獲取方式和可能的目的地得出明確結論,但它們最終的目的地肯定與古羅馬時期的意大利已建立的藝術品市場有關。”

1900年復活節期間,幾名海綿潛水員在安提凱希拉附近海域發現了一尊青銅雕塑,由此揭開一段古文明的面紗。大部分船體和文物於1901年全部打撈完畢。1976年,希臘文物管理部門又在安提凱希拉島組織了一次考古行動,採用先進的電子監控設備和更科學的打撈技術,發現了很多被遺漏的文物。

兩次打撈收穫頗豐,包括船板、陶瓶、食物、磨盤、武器、樂器、人骨、大理石雕像、青銅雕像、珠寶首飾、銀器、玻璃器、臥榻構件等在內的文物,向人們展示了古希臘羅馬時代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雕塑藝術、手工生產和奢侈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青銅雕塑“安提凱希拉青年”代表着古希臘造型藝術的典範;而“安提凱希拉天文裝置”則是世界技術史上最令人興奮和困惑的傑作。

復現古老商船的自足世界

展廳正中一座屈蹲姿勢的大理石男青年雕像,讓人想起希臘雕刻家米隆著名的作品《擲鐵餅者》。這座雕像刻畫的是一位摔跤運動員,面向對手正準備奮力一撲。雖然雕像左側部分腐蝕嚴重,但依然可見出雕塑家對運動中的人體骨骼、肌肉的精確把握。

除藝術品外,從沉船中打撈起來各種生活用品,見證了前公元一世紀愛琴海上船員們的日常生活。比如從沉船上發現了橄欖和蝸牛,它們應是船員的日常食物。盆形容器用於碾磨種子,手推石磨用來碾磨穀物,大肚甕用於盛放美酒,鹹肉和魚則可能存放在雙耳瓶中。

展覽中方策展人薄海昆表示,此次的展品在水下浸泡了一千多年,很多殘損嚴重,但並非殘損的器物就不值得觀賞。“走到展廳裏,仔細端詳每一件展品,比如說大理石雕像的一隻手,你會感受到它那麼富於表情,感受到古希臘雕塑非常有韻味的美感。”

展覽持續至12月26日。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