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惩治犯罪,对违法者有最高刑罚“死刑”的处置,同时这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势。古时的讲究很多,什么事情都要讲吉时,不能草率决定。比如婚丧嫁娶要讲究吉时、开店盖房要讲究吉时,对砍头杀人这种大事,更是慎之又慎,也是要挑选黄道吉日。

而砍头的吉时是什么时候呢?那就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官老爷说“将犯人收押,秋后问斩”;行刑的时候又说“吉时已到,斩”。那究竟这两个时间是什么时候,朝廷为何偏爱在这个时间杀人呢?

要说秋后,倒是好理解,大约就是秋收之后。这个时间一般是农历的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期间。一般不是非常紧要的犯人,都会留到秋后处决。而“秋后处决”这个口号,是从古就有这个讲究,在《左传》中就提到了相关的记录,“赏以冬夏,刑以秋冬”。这是古人根据不同节气的主要特征,对特定事情做的时间安排。

春夏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有复苏和兴旺的意思,因此一些皇宫大臣的封赏多在春夏。而秋冬是结束耕种,适合动刀枪,也符合阴阳五行说中属金的理念。于是到了明清时期,基本就固定在这个时期处决犯人了。

之所以要特定在这个时期斩杀犯人,还有一个客观需要,那就是为了令砍头仪式达到震慑力最大的效果。平时百姓们忙于耕种,只有秋后才有闲暇时间,这时候砍头才会有老百姓来看。朝廷杀人,就是要让百姓看见违法者的下场,要以儆效尤。围观的人中,如果有性情暴躁、胆大包天之人,看见了这样可怕的死法,也会害怕,会收敛,这就是死刑公开展示的最主要目的。

定好日期后,当地的官府会张贴告示,通知百姓们前来观刑。在行刑这天,观刑的人会越聚越多,而监斩官却一定要等到“吉时”到了,才能下令。“吉时”,说的就是午时三刻。古时刑罚虽然严厉,但是人们对于死人之事还是比较迷信,有畏惧的心理。古人都认为,被杀头的人,死后会变成鬼魂,还能化成厉鬼出来害人。

于是,砍头时间都选在一天中阳气最重的时间。只有这个时间太阳光最足,刺眼的阳光能把阴气冲散,最适合杀人。午时指的是中午11点至下午1点之间,午时三刻,时间就是在11点45分。因此,每次监斩官都要紧盯着时间,从来不敢疏忽怠慢。砍头的时间不能早、不能晚,必须是到了准点才能杀人。

刽子手只等监斩官的“斩”字喊出,就会毫不犹豫的挥动大刀。此时人头滚落,血溅当场,尸体慢慢的向地面倒下,行刑就算完成了。

如果监斩官玩忽职守,错过了时辰,还会惹来严厉的惩罚,重的被降职,轻的也要挨板子。看来中国古代还真是注重规矩,就连杀人砍头这样的血腥之事,都要遵循祖制,从来不敢怠慢。

参考文献丨《左转》 《春秋繁露 》 《礼记·月令 》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