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經濟興旺、社會生活富裕,民族交融,中外貿易與文化往來頻繁。反映在服飾上也豐富多彩,盛況空前,不僅繼承和發展民族的傳統,還大量吸收外來服飾形式。

貴族婦女時興身衣彩繡、長裙曳地,頭梳高髻、遍簪花釵,盡顯雍容華貴。

而此時的唐王朝對藩鎮割據勢力的全面失控、大一統的局面逐漸支離破碎

唐代服飾的流行,經歷了由儉入奢、從緊窄到寬大、樣式日新的整體趨勢。這與歷次社會動盪與變革之後,人們的心理變化、審美情趣變化有關,而這種流行發展趨勢亦影響了之後的五代北宋的裝束時尚,開創了後世服飾流行的先河。

參照新城長公主墓壁畫復原,爲唐高宗龍朔年間宮女的着裝。

此套復原裝束所反映的即是唐文宗即位前期仕女奢華的裙裝。

中唐以來,仕女服飾日漸寬大,愈發鋪張,甚至出現了曳地數尺的長裙,貴婦仕女皆“高髻險妝、去眉開額”、“費用金銀,過爲首飾”, 一向以節儉著稱的文宗爲此頒佈了一系列的禁令,意欲禁斷此奢靡之風,然而此風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氣候,遂屢禁不止。“帝性儉素”的唐文宗即便通過法令禁止着裝奢靡也只發揮了短期的作用,大袖、長裙已成不可阻擋的潮流,到了晚唐五代更是成爲了一種常態。

唐代女子裙裝的演變大體是從立國始越往後裙子的體量越大,衫子的袖口越大,整體裝飾越趨向華麗,但其中的盛唐是個特例。縱觀整個唐代,女子裙裝最華麗最張揚的時代並不是盛唐,相反盛唐時期出現了“ 窄衣裳”的潮流,裙襬普遍相對於武周時期還縮小了一些。

此造型參照阿斯塔納唐墓出土木俑進行,反映了武周時期仕女出行的裝扮。人物上身穿着素綾印花衫子,下着綠綾繡裙,頭戴錦帷帽。衫子爲對襟窄袖式,下裙爲扇裙樣式。裙長曳地寸餘,騎馬時將裙襬前後置於馬鞍,裙側面即上提露出短靴,木俑所表現的狀態即是如此。步行出行時,可用束帶繫於腰間,將裙面向上拉出少許,即可使裙襬不至曳地。

復原的製作難度高,更不適合日常,但是可以把它們當做一件藝術品欣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