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在中國歷史上,文人用兵當以三人爲最:諸葛亮、王陽明和毛澤東。

而歷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只有孔子、王陽明,再加半個曾國藩。

五百年來,能在事業上表現出學問的,也只有兩人:明朝王守仁、清朝曾國藩。

王陽明是誰?

他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也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

他生而不凡,少年成才,天生便有特殊的氣質,可謂“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

1

據說,王陽明的母親懷孕超過十個月,纔將他生下。

在這之前,他的祖母夢見這樣的情形:“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於是,王陽明的祖父便爲他取名“雲”,也就是“王雲”。

不過,王陽明到了五歲還不會說話。有一天,一位高僧路過他們家,見到王陽明後,便對其家人說:“真是個好孩子啊,可惜他的來歷被人道破了。”

聽完僧人的話,祖父前思後想,又根據《論語·衛靈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這一句,才爲他改名爲“守仁”。

這便是“王守仁”這個名字的來歷;而改名不久後,王陽明便開口說話了。

2

這件事屬於巧合還是真有什麼玄機,我們也無從得知。

不過王陽明從小便十分聰明,十二歲的時候,他正式進入師塾讀書。

有一次,他向老師提了個問題:“天底下最重要的是什麼?”這句話其實就是在問:什麼纔是人生的終極意義?

聽到這個問題,老師感到非常喫驚,因爲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於是老師思考了一會,給出了一個自認爲最好的答案:“自然是讀書做大官。”

王陽明顯然對這個答案不太滿意,他對老師說:“我認爲不是這樣的。”

老師反問:“那你還有什麼想法呢?”

王陽明說:“我認爲天下最要緊的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3

1449年,明英宗正統年間,發生“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朝野動盪。這件事對王陽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他發誓,自己一定要學好兵法,才能爲國效忠,救國於水火之中。從那以後,王陽明便經常上書皇帝,獻上許多平定農民起義的策略,那時他才十五歲。

後來,他選擇了出遊居庸關、山海關等地,縱觀塞外,時間長達一月之久。在那時他便有了經略四方之志,可謂是“年少有爲”。

4

二十四歲那年,王陽明參加會試,再度名落孫山。

有人在發榜現場,因爲沒有看見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可王陽明卻無動於衷。

大家以爲他是傷心過度,無法動用悲傷的表情了,便過來安慰他。

他的臉上掠過一絲淡淡的笑容,說道:“你們都以落第爲恥,我卻以落第動心爲恥。”

可見,王陽明的心態已然平穩大氣,不再輕易爲世俗名利所動。

5

說起王陽明,還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

一年春天,他與朋友到山間遊玩。

朋友指着岩石之間的一朵花,對王陽明說:“你經常說,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在你的心中,受你的心控制。

你看這朵花在山間自開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嗎?難道是你的心讓它開,它纔開的;你的心讓它落,它才落的?”

王陽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這正體現了王陽明的心學觀念,雖是唯心主義,但仔細想來也是非常有味道:只要我心不動,萬物便不動我分毫。

毫無疑問,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宗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他曾經歷仕途人生,也曾被貶悟道;他能平定叛亂,也能立院講學;他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他說“人人心中皆有聖人”。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