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中秋赏月是由古以来的文化习俗,礼制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说。这一习俗在宋代盛行,无论贫富贵贱都要在中秋节这天安排家宴,团圆子女,饮酒赏月,其乐融融,故而流传至今。苏轼是继李白之后,对明月情有独钟,且写有大量的吟诵明月的诗、文、词的作家。借月抒怀是他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文人情怀。从他的咏月之作中,我们可以感知他的喜怒忧愁,探知他所走过的崎岖之路。时空已经转换千年,可每当吟诵这些佳作时,我们仿佛又穿越了时空,和他一样置身其境,感同身受了。

  每年的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是沿海的天文大潮,海潮汹涌,蔚为壮观。杭州的钱塘大潮更是天下奇观。公元1071年六月至1074年,苏轼任职杭州通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忆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苏轼不同于白居易,他要亲临其境,观看山飞云走,撼人心扉的潮起潮落。公元1073年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霜风撩面。杭州城几乎万人空巷,前来钱塘观潮,“寄语重门休上鈅,夜潮留向月中看。”

  钱塘观潮水

  乘兴观潮,心潮澎湃,作《八月十五看潮五绝》,内含五首。正是这组五绝给他带来了麻烦和灾难。清代著名诗人查慎行在《苏诗集注》中注引说,苏轼写在杭州安济亭上的这组五绝,“前三首并无讥讽,至第四首言弄潮儿贪官中利物,其间有溺而死者,故朝廷禁断。又谓主上好兴水利,不知利少害多,正如斥卤之地变为桑田,为事之必不可成者。”这第四首五绝是:“吴儿生长狎涛渊,重利轻生不自怜。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后来的“乌台诗案”就把这首诗作为罪证之一,诬陷苏轼谤议朝廷,硬是要把他置于死地。

  乌台诗案

  次年十一月至1076年十一月,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太守。期间,与从表兄文与可相交甚厚,经常有诗文往来。古时文人雅士对月亮别有情绪,故而专筑一待月台,以群集于此待月赏月,赋诗作文。文与可知道苏轼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对咏月的诗作有着敏锐的感受,特作诗《待月》寄与苏轼,以期得到回应。诗云:“城端筑层台,木梢转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果然,苏轼寄来了《待月台》一首:“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苏轼认为明月与高雅之士是有约期的,君不见,每到十五、十六月亮最圆满的时候,高人雅士都会观月赏月咏月,这难道不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吗?月光入户侵檐,给人以娟娟似蛾眉的柔情美态。观月动情,以人拟月,借月抒感,他联想自己官场失势,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看起来今夜的月亮分外圆,可“月有阴晴圆缺”,这也是自然法则。只是“冰轮”二字,虽是光洁、纯净,可也有着逼人的清寒之意,而这正是他此时的心境。

  公元1076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苏轼又由密州调任徐州太守。在徐州太守任上,他写作了《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杏花飞帘散余香,明月入户寻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远离京都,远离中枢,终在边缘。这也是他的诗中多次出现“幽人”之故,如“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明月多情,被邀的苏轼在杏花之下,与明月赏花共饮。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清虚、明静、空灵而缥缈的超凡境界。月光流转,箫声渐息,杯盏已空,情何以堪。今夕花好月圆,可明朝“卷地春风恶”时,又是落英满地,残红点点。这是他对人生命运的感叹,对蹭蹬仕途的感叹。

  苏辙

  公元1077年,苏轼在徐州知府任上时,与阔别七年的弟弟苏辙相逢,并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天,更难得的是他们共同度过了一个中秋节。溶溶圆月之下,他们共话手足之情,感叹良辰夜景不再。明年的此时此刻,我们兄弟又会在哪里赏月呢?人生的哀伤和感慨,苏轼作《中秋月》:“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公元1079年四月,苏轼任湖州知州。八月,就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他因此而斯文扫地,备受凌辱,胸中充满着愤愤不平的块垒,作《妒佳月》:“狂云妒佳月,怒飞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黑白。”诗中把莫须有的诬陷喻之为“怒飞千里黑”的风伯,再圆满的月亮也因之而黯然失色。“佳月”对此不嗔不怨,相信“毋烦风伯来,彼也易灭没。支颐少待之,寒空净无迹。”

  乌台诗案总算度过劫波,免除了死罪,可贬斥是万万逃不过的。宋代对京官的贬斥,通常是罪越大,放逐的越远。较重的处罚是降级到“远恶军州”,?更重的处罚是“过岭”(大庾岭),最重的处罚“过海”(海南岛)。苏轼是贬斥黄州,显然是较重的处罚。公元1080年正月初三,苏轼和长子苏迈远离京都,启程前往谪居之地黄州。他虽然也被授为检校尚书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可却是“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说白了,只是虚衔,不能独自处理文牍公事,还要受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的管束,实际上就是一个流放的罪人。

  司马迁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违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乌台诗案,苏轼发配黄州,运交华盖。他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而是和前贤哲人一样,以豁然达观的积极态度,去面对生命流程中的每一天,他这一时期的诗词文创作,也多是“发愤之所为作也”,其中的《西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最具代表性,并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佳作。

  南宋著名的文学家胡仔在《古今词话》中说:“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此时距乌台诗案已近一年,皓月当空,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不免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作《西江月》:“世事一场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对月独酌,何等凄苦。他感叹年华逝水,对负罪放逐,势利小人避之唯恐不及感怆不及。有酒少客,门庭冷落,世态炎凉,人情纸薄。月明云遮,才高人妒,忠而见谤,因谗入狱。在这万家灯火的中秋佳节,他却成了一个天涯沦落人,“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情思不尽,落寞不尽。

  《念奴娇·赤壁怀古》自有横槊气概,英雄本色,可谓千古绝唱。它以三国时火烧赤壁的历史为题材,着力刻画吴国青年将领周瑜风姿潇洒,指挥若定的英雄形象。苏轼仰慕周瑜,自有惺惺惜惺惺的英雄情结。当时,宋朝边疆危机日深,朝廷上下又是萎靡慵儒。他在呼唤如周瑜那样的青年英雄,来扭转这个不容乐观的现状。可反观自己一个流放之人,谁又能体谅他的良苦用心呢?“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黄州的日子里,名闻京都的大文豪苏东坡放下身段,与各类人交往,甚得当地人喜爱。他常常是布衣草鞋,一叶扁舟,三四好友,行走游弋在山水之间,把盏饮酒,放浪形骸。早出夜归,但逢明月当空,心情尤为愉悦,往往为之陶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想象丰富,感情真挚。溪水平静,微风拂面,弥弥浅浪,明月映照。诗人骑马而行,尽量勒紧马缰,唯恐马蹄声声踏碎这美玉一样的溪光月色。这是他热爱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境界。

  《后赤壁赋》

  苏轼来黄州的第三年,与好友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游览赤壁。十五的月亮十六圆,都是明月当空的夜晚。东坡一行“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凭吊三国赤壁古战场,遥想曹操当年挥师东下,横槊赋诗,也是时代骄子,盖世英雄,然“而今安在哉?”滔滔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唯有一轮明月映在江面,虽是或圆或缺,“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明月不会消逝,总是适时而出。人生须臾,时空无限,不由感慨万千,作《前赤壁赋》。又是一个“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夜晚,东坡与客再访赤壁,作《后赤壁赋》。

  作者:张家康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