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中秋賞月是由古以來的文化習俗,禮制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之說。這一習俗在宋代盛行,無論貧富貴賤都要在中秋節這天安排家宴,團圓子女,飲酒賞月,其樂融融,故而流傳至今。蘇軾是繼李白之後,對明月情有獨鍾,且寫有大量的吟誦明月的詩、文、詞的作家。借月抒懷是他觸景生情,有感而發的文人情懷。從他的詠月之作中,我們可以感知他的喜怒憂愁,探知他所走過的崎嶇之路。時空已經轉換千年,可每當吟誦這些佳作時,我們彷彿又穿越了時空,和他一樣置身其境,感同身受了。

  每年的八月十五至十八日,是沿海的天文大潮,海潮洶湧,蔚爲壯觀。杭州的錢塘大潮更是天下奇觀。公元1071年六月至1074年,蘇軾任職杭州通判。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曾憶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蘇軾不同於白居易,他要親臨其境,觀看山飛雲走,撼人心扉的潮起潮落。公元1073年中秋之夜,皓月當空,霜風撩面。杭州城幾乎萬人空巷,前來錢塘觀潮,“寄語重門休上鈅,夜潮留向月中看。”

  錢塘觀潮水

  乘興觀潮,心潮澎湃,作《八月十五看潮五絕》,內含五首。正是這組五絕給他帶來了麻煩和災難。清代著名詩人查慎行在《蘇詩集註》中注引說,蘇軾寫在杭州安濟亭上的這組五絕,“前三首並無譏諷,至第四首言弄潮兒貪官中利物,其間有溺而死者,故朝廷禁斷。又謂主上好興水利,不知利少害多,正如斥鹵之地變爲桑田,爲事之必不可成者。”這第四首五絕是:“吳兒生長狎濤淵,重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後來的“烏臺詩案”就把這首詩作爲罪證之一,誣陷蘇軾謗議朝廷,硬是要把他置於死地。

  烏臺詩案

  次年十一月至1076年十一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任密州太守。期間,與從表兄文與可相交甚厚,經常有詩文往來。古時文人雅士對月亮別有情緒,故而專築一待月臺,以羣集於此待月賞月,賦詩作文。文與可知道蘇軾對月亮有着特殊的情感,對詠月的詩作有着敏銳的感受,特作詩《待月》寄與蘇軾,以期得到回應。詩云:“城端築層臺,木梢轉深路。常此候明月,上到天心去。”果然,蘇軾寄來了《待月臺》一首:“月與高人本有期,掛檐低戶映蛾眉。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

  蘇軾認爲明月與高雅之士是有約期的,君不見,每到十五、十六月亮最圓滿的時候,高人雅士都會觀月賞月詠月,這難道不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嗎?月光入戶侵檐,給人以娟娟似蛾眉的柔情美態。觀月動情,以人擬月,借月抒感,他聯想自己官場失勢,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緒。“只從昨夜十分滿,漸覺冰輪出海遲。”看起來今夜的月亮分外圓,可“月有陰晴圓缺”,這也是自然法則。只是“冰輪”二字,雖是光潔、純淨,可也有着逼人的清寒之意,而這正是他此時的心境。

  公元1076年十二月至次年三月,蘇軾又由密州調任徐州太守。在徐州太守任上,他寫作了《月夜與客飲酒杏花下》:“杏花飛簾散餘香,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遠離京都,遠離中樞,終在邊緣。這也是他的詩中多次出現“幽人”之故,如“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明月多情,被邀的蘇軾在杏花之下,與明月賞花共飲。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勾畫出一個清虛、明靜、空靈而縹緲的超凡境界。月光流轉,簫聲漸息,杯盞已空,情何以堪。今夕花好月圓,可明朝“卷地春風惡”時,又是落英滿地,殘紅點點。這是他對人生命運的感嘆,對蹭蹬仕途的感嘆。

  蘇轍

  公元1077年,蘇軾在徐州知府任上時,與闊別七年的弟弟蘇轍相逢,並共同生活了一百多天,更難得的是他們共同度過了一箇中秋節。溶溶圓月之下,他們共話手足之情,感嘆良辰夜景不再。明年的此時此刻,我們兄弟又會在哪裏賞月呢?人生的哀傷和感慨,蘇軾作《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公元1079年四月,蘇軾任湖州知州。八月,就因烏臺詩案而鋃鐺入獄。他因此而斯文掃地,備受凌辱,胸中充滿着憤憤不平的塊壘,作《妒佳月》:“狂雲妒佳月,怒飛千里黑。佳月了不嗔,曾何污黑白。”詩中把莫須有的誣陷喻之爲“怒飛千里黑”的風伯,再圓滿的月亮也因之而黯然失色。“佳月”對此不嗔不怨,相信“毋煩風伯來,彼也易滅沒。支頤少待之,寒空淨無跡。”

  烏臺詩案總算度過劫波,免除了死罪,可貶斥是萬萬逃不過的。宋代對京官的貶斥,通常是罪越大,放逐的越遠。較重的處罰是降級到“遠惡軍州”,?更重的處罰是“過嶺”(大庾嶺),最重的處罰“過海”(海南島)。蘇軾是貶斥黃州,顯然是較重的處罰。公元1080年正月初三,蘇軾和長子蘇邁遠離京都,啓程前往謫居之地黃州。他雖然也被授爲檢校尚書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可卻是“本州安置,不得籤書公事。”說白了,只是虛銜,不能獨自處理文牘公事,還要受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管束,實際上就是一個流放的罪人。

  司馬遷說:“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違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賢聖發憤之所爲作也。”烏臺詩案,蘇軾發配黃州,運交華蓋。他沒有因此而悲觀消沉,而是和前賢哲人一樣,以豁然達觀的積極態度,去面對生命流程中的每一天,他這一時期的詩詞文創作,也多是“發憤之所爲作也”,其中的《西江月》《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最具代表性,併成爲流傳千古的經典佳作。

  南宋著名的文學家胡仔在《古今詞話》中說:“東坡在黃州,中秋夜對月獨酌,作《西江月》。”此時距烏臺詩案已近一年,皓月當空,回首往事,瞻念前程,不免五味雜陳,百感交集,作《西江月》:“世事一場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對月獨酌,何等悽苦。他感嘆年華逝水,對負罪放逐,勢利小人避之唯恐不及感愴不及。有酒少客,門庭冷落,世態炎涼,人情紙薄。月明雲遮,才高人妒,忠而見謗,因讒入獄。在這萬家燈火的中秋佳節,他卻成了一個天涯淪落人,“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情思不盡,落寞不盡。

  《念奴嬌·赤壁懷古》自有橫槊氣概,英雄本色,可謂千古絕唱。它以三國時火燒赤壁的歷史爲題材,着力刻畫吳國青年將領周瑜風姿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蘇軾仰慕周瑜,自有惺惺惜惺惺的英雄情結。當時,宋朝邊疆危機日深,朝廷上下又是萎靡慵儒。他在呼喚如周瑜那樣的青年英雄,來扭轉這個不容樂觀的現狀。可反觀自己一個流放之人,誰又能體諒他的良苦用心呢?“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在黃州的日子裏,名聞京都的大文豪蘇東坡放下身段,與各類人交往,甚得當地人喜愛。他常常是布衣草鞋,一葉扁舟,三四好友,行走遊弋在山水之間,把盞飲酒,放浪形骸。早出夜歸,但逢明月當空,心情尤爲愉悅,往往爲之陶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想象豐富,感情真摯。溪水平靜,微風拂面,瀰瀰淺浪,明月映照。詩人騎馬而行,儘量勒緊馬繮,唯恐馬蹄聲聲踏碎這美玉一樣的溪光月色。這是他熱愛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種境界。

  《後赤壁賦》

  蘇軾來黃州的第三年,與好友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遊覽赤壁。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都是明月當空的夜晚。東坡一行“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憑弔三國赤壁古戰場,遙想曹操當年揮師東下,橫槊賦詩,也是時代驕子,蓋世英雄,然“而今安在哉?”滔滔江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唯有一輪明月映在江面,雖是或圓或缺,“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明月不會消逝,總是適時而出。人生須臾,時空無限,不由感慨萬千,作《前赤壁賦》。又是一個“人影在地,仰見明月”的夜晚,東坡與客再訪赤壁,作《後赤壁賦》。

  作者:張家康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