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死亡,尤其是對料理死者後事,有着嚴格的講究。其中最普遍的就是隻要有人去世,家裏人都會準備好壽衣,在病人生命垂危之時爲他換上這套壽衣,這樣纔算是壽終正寢,不然就等於“光着身子走了”。那麼,這個習俗從何而來,爲什麼會有這樣的習俗呢?

人死後,爲什麼必須穿壽衣?

壽衣,即死者的殮服,舊稱禭服。中國古代重視喪葬禮儀,先小殮(換上壽衣),後大殮(入棺埋葬)。通常身分越高,小殮衣衾越多、越貴重。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綴玉面罩、綴玉衣服等特殊壽衣。漢代皇帝和貴族的玉衣由此而來,並分爲金、銀、銅縷玉衣3個等級。近代漢族壽衣沿用清代冬衣配法,有衣5件、帽1頂、鞋1雙,另有衾枕。

據說,中國傳統壽衣設計與明朝日常服飾相同,這是因爲明末吳三桂向清軍投降時,特別要求滿清南下後允許漢人在生時穿清服,在去世時穿明服。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壽終正寢”“入土爲安”。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他脫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着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地遺憾和內疚。病人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間的靈牀上,守護他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挺喪”。

人死後,爲什麼必須穿壽衣?

老年人生前就做好死後要穿的衣服,美稱壽衣,寓爲健康長壽之意。做壽衣也是有許多講究的,比如外衣裏子用紅布做,子孫後輩會紅火;帽子上邊綴紅頂子,亦象徵後輩兒孫紅火;男人壽衣外面多爲杏黃色,女人外衣多爲青藍、古銅色爲主;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紐扣,只用小條布帶;以帶子代替紐扣,暗喻會帶來兒子,後繼有人。

有些地方還會給死者帶上一個黑帽子,帽子上面有一個紅色的疙瘩。據說,這樣做是用來驅除煞氣,對子孫後代比較有利,在我國古代傳統觀念裏,死者是可以庇佑後代的,經常有人發達後,人們會說他“祖墳上冒青煙”了。此外,穿上壽衣後,死者的手不能露在衣袖外面,否則後代們便會成爲要飯的,雖然聽起來有些荒謬,但卻是一種對後代的殷殷期盼。

壽衣是棉衣,是因爲民間相傳死後爲鬼,鬼生活在陰間地府,暗無天日,陰風陣陣,爲亡者穿上棉衣,再供食品,是希望亡者在陰間能喫飽穿暖之意。壽衣一般不用皮毛和綢緞做,怕來生變成獸類和斷子絕孫,多用絹棉做成,取“眷戀”、“緬懷”之意。

人死後,爲什麼必須穿壽衣?

在中國人去世以後都要穿上壽衣,這意味着壽終正寢,一般來說中國的壽衣都是以前類似古代的衣服,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的。你都聽說過哪些有關壽衣的典故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