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侯在位年數,《史記》和《古本竹書紀年》所記不相同。《史記》記爲武侯在位十六年,而《古本竹書紀年》記爲二十六年。《史記》記武侯元年爲周安王十六年,而《古本竹書紀年》記武侯元年爲趙烈侯之十四年,如依《史記》,趙烈侯在位就沒有十四年,趙烈侯在位只有九年,如趙烈侯在位有十四年,爲公元前395年即位。如依《史記》,周安王十六年爲公元前386年,二書記載武侯即位之年正好相差九年,終年也相差一年。

關於魏武侯終年,我們是可以確定的。楊寬先生說:“我們說《史記》魏惠王的紀元誤上一年,也還有科學的根據。《史記–六國年表》記:‘秦獻公十六年民大疫,日蝕。’照《六國年表》的年代,這年已是魏惠王二年。可是《開元佔經》卷一百一引《紀年》說:‘梁惠成王元年,晝晦’。晝晦即是日蝕……查這年是公元前369年,四月十一日十三時九分確是日有環食(朱文鑫《歷代日食考》中《戰國及秦日食考》)”(楊寬《戰國史–戰國大事年表》)。依上引文,經現代科學推算,公元前369年確有日蝕發生,關於此事《古本竹書紀年》記作在魏惠王元年,《史記》記作在魏惠王二年。我們從公元前369年發生日蝕可以得到的信息是,如果《史記》關於魏惠王的二年記載正確,那麼魏惠王元年就是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的終年就是公元前371年。魏武侯在位十六年,從公元前386年至公元前371年,整十六年,魏惠王從公元前370年開始。下表是史記與竹書紀年所記載的魏武侯時期發生的歷史事件:

《六國年表》武侯元年“索隱,名擊”。襲邯鄲不勝。武侯四年,魏敗我兔臺。(趙)武侯七年,安王二十二年“齊伐燕,取桑丘,三晉救燕,至桑丘。”翟打敗魏於澮。魏趙韓伐齊到靈丘。三晉伐齊至靈丘。三家滅晉,絕無後。武侯十四年“燕敗齊於林孤。魯伐齊入陽關。晉伐齊到魚+甫+寸陵。趙伐衛,取七十三邑,魏敗趙於藺。魏伐楚,攻取魯陽。武侯十六年(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世家》文侯三十八年,……是歲,文侯卒,子擊立,是爲武侯。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爲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二年,城安邑、王垣。七年,伐齊,至桑丘。九年,翟敗我於澮。使吳起伐齊,至靈丘。齊威王初立。十一年,與韓、趙三分晉地,滅其後。十三年。秦獻公縣櫟陽。十五年,敗趙北藺。十六年,伐楚,取魯陽。武侯卒,子營立,是爲惠王。《古本竹書紀年輯證–魏紀》武侯元年,封公子緩。武侯元年,當趙烈侯之十四年。武侯十一年,城洛陽及安邑、王垣。 武侯二十二年,晉桓公邑哀侯於鄭。 武侯以桓公十九年卒。 武侯二十六年卒 (魏武侯於)燕簡公四十五年卒。《古本竹書紀年輯證》後附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疏證》(周安王)十六年.封公子緩。(周安王)三十六年,王陟。魏城洛陽及安邑、王垣。(周烈王)元年丙午。魏公子緩如邯鄲以作難。(周烈王)二年,魏觴諸侯於範臺。(周烈王)六年.(原注:辛亥,梁惠成王元年。)

魏武侯在位時,上邊幾本書所記載的事比較少。第一件,在魏武侯即們那年,魏武侯干涉了趙國的君位爭奪戰,想支持趙公子朔奪取君位,但失敗。同年,魏武侯封自已的兒子公子緩,這爲魏武侯死後,其兩個兒子魏瑩和魏緩爭奪君位埋下隱患。第二件,魏武侯二年,城洛陰(後人考證不是洛陽)、安邑、王垣。第三件,魏武侯四年,魏敗趙於兔臺。第四件事,從魏武侯七年至魏武侯十四年,魏武侯以援助燕國的名義伐齊,在魏強大的國力影響之下,趙、韓、燕、衛是魏國的同盟軍,翟爲齊的同盟軍,在打了長達八年的戰爭之後,魏國取得了對齊的勝利,東方領土得到極大擴張。在伐齊的同時,魏武侯十一年,三晉完全滅原晉國。魏武侯十二年“魏觴諸侯於範臺”。第五件事,魏武侯十五年,魏敗趙於藺。第六件事,魏武侯十六年,也就是在位最後一年,魏伐楚,取魯陽。

魏武侯時魏國形勢

總結魏武侯在位的上邊那些事,總的來說,魏國在魏武侯時期霸業在繼續擴大。究其原因,魏武侯本人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從公元前412年,在魏與秦的河西大戰中,他就爲主將取秦繁龐;公元前408年,他與樂羊滅中山國,並守中山國。公元前380年中山復國,之時正是魏武侯七年,而此一年齊魏之間因燕國開戰,中間應多少與中山國有關係,並且齊與魏作戰時齊國有一個盟國“翟”,有可能就是在齊支持下復國的中山國,本來是魏控制下的中山,原來魏武侯守之,在魏武侯七的,在齊的支持之下復國,並攻燕,齊魏之間因此而爆發長達八年之久的大戰,最後以魏國的勝利結束。從這些戰爭來看,魏武侯本人是很有軍事天才的一位能征善戰的一位君主,所以在他統治時期,魏國繼續強大,打敗齊國,打敗楚國,壓制趙國,趙國這時雖與魏國關係已經不和,但基本還是聽魏國的話的,迫於魏國強大的武力。但趙對魏仇恨的種子是有了,因爲魏對趙是採用一種欺壓的態度。

魏武侯

魏武侯能夠在就霸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與秦國的關係和好。我們看上國邊的戰爭,在魏武侯之世,秦國沒有和魏國發生任何戰爭。這是有原因的,因爲秦獻公在魏國流亡二十九年,從十歲的時候去魏,魏國對這位流亡的秦國公子很好,在魏武侯二年的時候,魏武侯送別秦獻公回國奪秦君位時,秦獻公答應,在魏武侯的時候,秦是不會攻魏的,我們從歷史事實上看,秦是遵守了這個諾言的。而魏武侯與需要這個諾言,因爲魏是四戰之地,魏要成就霸業,需要西方與秦休戰,集中兵力在東方發展。魏文侯時期戰略方向就有東轉之勢,大家可以參看筆者系列文章“《史記》和古本《竹書紀年》中所記載的魏文侯時期,戰國首霸魏國與秦、楚、齊的大戰”。

秦獻公

但是魏武侯時期是犯了錯誤的,第一,逼走了吳起,不重用人才,大這可以看筆者文章《從魏武侯與吳起之關係來看吳起爲什麼要離開魏國》,魏國在魏武侯時能強大與魏武侯本人的軍事纔能有關,但一旦繼任者軍事才能不行,而又無傑出之將才,魏國必衰;第二,不能很好的團結三晉,不是以禮待之,而是以武力壓之。尤其是與趙國的關係開始緊張。對於三晉來說正確的軍事策略應該是團結對外,先滅他國。然後纔是內戰,但魏武侯的繼任者選擇了先內戰,也就等於選 擇了自已的滅亡之路,歷史證明了這一點。魏滅趙,而引發桂陵之戰;魏滅韓而引發馬陵之戰,三晉內戰而魏衰,齊國趁機崛起,取代魏國成爲戰國第二個霸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