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在丁潛推理真兇時提出,兇手將金剛石粉投入飯食中,致使蔡鳳琴患上胃潰瘍,進而慢性中毒,由胃潰瘍發展爲前行性失憶症,導致蔡鳳琴不記得案發過程,揹負罪名。這僅僅是《食罪者》系列小說中的第一部,可能基於小說架構的考量,作者並沒有將很多細節化的東西給展現出來,比如男主丁潛身上存在的疑點:爲什麼他會與宋玉林鬧掰。

18至20世紀初,“Sin-eater”,即食罪者,在英格蘭等地區非常盛行。食罪者會出現在喪禮上,一邊朗誦,一邊喫掉擺放在屍體上的食物(常常是鹽和麪包)。完成這種儀式後,喪家將給予食罪者一些小費。

人們相信,死者生前所犯下的罪孽,能夠轉移到放在胸前的麪包上,食罪者喫掉麪包,就將這些罪孽轉移到自己身上,死者的靈魂得到淨化,上天堂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

人們對食罪者避而遠之,認爲食罪者身上揹負的罪孽越來越重,若與他們有所接觸都會遭受詛咒。1906年,最後一個食罪者離開了人世,食罪者這一職業也徹底絕跡了。

食罪者存在的意義,就是轉移別人身上的罪孽。

但是,罪孽一旦產生,必自有歸處。即便食罪者抱持着自我犧牲的態度去替人受過,也依然無法將原罪消於無形。

《食罪者》:深淵時刻與你同在

創新式懸疑作家宇塵創作的《食罪者》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著名心理醫生丁潛,在省廳調查局宋玉林的極力舉薦下,參與一項特殊罪案的調查,被害人的臉上都被兇手啃得血肉模糊。

基於兇手的特殊行徑,特殊案件調查組認爲這是一起“喪屍”犯下的命案,併爲此不斷向專業人士——丁潛求證。

丁潛擁有極強的催眠術,能夠在瞬間將患者催眠,引導患者說出內心的真實想法。

在特殊案件調查組的配合下,丁潛見到案件的唯一倖存者,但對方卻患上了前行性失憶症。丁潛決定用催眠來讓對方引導講出案發當時的情景,不料對方所說的真相卻超出了他的想象。

犯案者如此兇殘的行徑,它到底是人,還是喪屍?

在幽閉環境中,丁潛自我催眠,讓自己進入到兇手犯案時的情境中,身臨其境地感受着對方所感受到的一切,讓自己完全變成另一個人。

至此他終於確定,行兇者是一個擁有行爲能力的人,而非一具行屍走肉般、毫無思考能力的喪屍。

隨着案情的一步步推進,丁潛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這場漩渦中,他的能力也淪爲衆矢之的。

一個又一個犯罪嫌疑人的出現,讓這起案件更顯得錯綜複雜。

誰也沒有想到,一起食人狂的兇案,竟然牽扯出十年前的校園冤案。

僅僅因爲老師的一念之差,花季少女蒙受着不白之冤,在學校被欺凌、被歧視,甚至連自己的父親也不相信她,最終她選擇了在學校跳樓自盡……

然而,當“真兇”落網,丁潛卻產生了懷疑。爲隱瞞真相、保護至親,“真兇”在看守所用最慘烈的方式自盡。

所有的指控都指向了丁潛,特殊案件調查組將他列爲頭號嫌疑人,並予以追逃。丁潛決定劍走偏鋒,走一步險棋,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架勢。

最終,案件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卻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結局——一朵惡之花是如何誕生、成長,進而走向覆滅。

《食罪者》:深淵時刻與你同在

作者的功力不弱,深諳營造懸念之道,一開篇就利用“喪屍啃臉案”將讀者的目光牢牢吸引住:這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喪屍?死者會不會產生異變?如果沒有喪屍,那麼它又是誰?爲什麼要啃人臉?

這種種疑問,使得人慾罷不能,只能跟隨作者繼續往下看,緊接着又出來一起“死亡餐桌案”,更加劇了這種由喪屍帶來的恐怖氛圍。尤其是作者對於案發現場的描寫,太過生動,這一幕讀來衝擊感相當強烈。

《食罪者》整篇小說節奏明快,劇情緊湊,構思和佈局非常巧妙,在案件抽絲剝繭的過程中不斷反轉,給讀者帶來驚喜,當真是應了封面上寫的那句話——“不到最後一刻,永遠不要試圖猜測真相”,因爲你根本猜不到。

在人物塑造方面,《食罪者》也可圈可點。故事主要人物有三個:男主丁潛心理醫生、女主柳菲高冷法醫、男二杜志勳自負組長。三人在案件偵破過程中齟齬不斷,每個人的背後都藏着故事。

尤其是男主丁潛,在這本小說的最後,作者還留下了伏筆,通過杜志勳之口說出冰雕碎屍案中受害者溫欣與丁潛的關係,更加劇了這種撲朔迷離的感覺。

從整體上看,《食罪者》採用的模式與《心理罪》系列作品很像,每部小說都只講述一個大案,在大案中又嵌套了許多存在關聯性的小案。選材方面也都選擇從社會性的角度入手,將毒品危害、社會輿論引導、校園欺凌、人性善惡等方面作爲切口,在案件抽絲剝繭的過程中加以探討。

《食罪者》:深淵時刻與你同在

但小說本身還是存在很多不夠完美的地方:

第一,在尋找蔡鳳琴時,作者選擇了繞遠路的做法。他的設定是這樣的——經過警方排查,叫蔡鳳琴的女人一共有三個,當時已經知道倖存者嚴果是蔡鳳琴的女兒,那麼只需要詢問一下工作人員這三個女人中誰有個女兒叫嚴果,就可以排查出他們想要的答案了。這是一般人都能夠想到的思路和解決辦法。

但是在小說中,身爲特殊案件調查組組長的杜志勳是怎麼做的呢?他從住址方面入手,根據住址偏僻推斷出哪個蔡鳳琴纔是他們的目標人物。這個推理思路雖然不能算錯,但着實是繞遠路的做法。

第二,死亡餐桌案中被殺害的6人每一個都是有頭有臉的人物,他們無緣無故失蹤失聯,竟然沒有一個家屬報案?這未免有點太說不過去了。

此外,查明死者身份的過程是由法醫和畫像師配合,畫出死者的相貌再進行篩查,這個有點不合常理。一般情況下,警方會先篩查失蹤人口中是否有符合死者年齡與體貌特徵的人員,如果失蹤者家屬有報案,那麼警方就能第一時間篩查出死者信息,並做辨認或是DNA對比。如果這條路行不通,纔會考慮畫像找人。

第三,在丁潛推理真兇時提出,兇手將金剛石粉投入飯食中,致使蔡鳳琴患上胃潰瘍,進而慢性中毒,由胃潰瘍發展爲前行性失憶症,導致蔡鳳琴不記得案發過程,揹負罪名。

作者對進食金剛石粉誘發胃潰瘍這一病症的描寫很詳細,也很符合醫理。但是在後半段胃潰瘍發展爲前行性失憶症的表述中,卻比較簡單,只是寥寥帶過。

爲解決這一問題,特意在網上查找相關資料,發現按照目前的醫療研究成果來看,胃潰瘍與失憶症之間似乎並無因果關係。如果胃潰瘍不採取治療,任其發展下去,將會發展成胃癌。而失憶是與大腦發育情況相關的,在大腦不受到損傷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出現失憶。

照此推斷,兇手令蔡鳳琴金剛石粉中毒、進而導致失憶的陷害手法根本不能成立,這就使得整個推導邏輯無法站住腳。

第四,如果金剛石粉導致胃潰瘍,進而引發前行性失憶症的說法,在實際上是成立的,那麼作者還欠缺一個解釋——爲什麼吳芸會知道金剛石粉帶來的病症?從她工作經歷、生活環境和所受的教育來說,似乎並不具備接觸到金剛石粉的條件,那爲什麼她會患上這種病?

第五,吳芸都癱瘓六年了,怎麼突然間就下地能走了?一般來說,癱瘓並不代表終身癱瘓,重新恢復站立和行走是有可能的,但這是建立在有配合治療和做復健的基礎上。在吳芸癱瘓後重新恢復行走能力這一點上,作者採取了略寫,一帶而過,並沒有在後文加以說明,使得這件事情的可信度不是特別高。

這僅僅是《食罪者》系列小說中的第一部,可能基於小說架構的考量,作者並沒有將很多細節化的東西給展現出來,比如男主丁潛身上存在的疑點:爲什麼他會與宋玉林鬧掰?冰雕碎屍案爲什麼會改變丁潛的命運?這些問題都亟待作者在後續的作品中給出答案。

《食罪者》:深淵時刻與你同在

尼采曾經寫過一句話: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爲惡龍;凝視深淵過久,深淵將回以凝視。

不管是與罪惡做鬥爭的丁潛,亦或是一腳踩進罪惡中的吳芸、吳宏勝、蔡鳳琴,基本上《食罪者》中的人物都身負罪孽,最終也因爲罪孽受到懲罰。

在這個濁世中,沒有人是完全無辜的,罪孽自有其歸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