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事实上,刘备登基之初,蜀汉朝堂也显得格外平静,直到数月之后刘备才准备御驾东征,据《三国志》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事实上,就连三分虚七分实的《三国演义》都说刘备伐吴并非只为关羽: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

建安二十五年一代枭雄曹操逝世,曹丕接过曹魏的权柄,并在同一年完成了曹操一生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篡汉自立!曹丕这个魏王只当了一年不到,就晋升成帝王。北边的曹丕心急火燎地称帝,西南一隅的刘备也不遑多让,曹丕称帝四个月不到,刘备就在成都称帝了。不过刘备称帝和曹丕称帝的原因却有所不同,曹丕是因为野心的膨胀,而刘备称帝更多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毕竟人心思汉,汉献帝倒了,汉昭烈皇帝也是大汉的一面旗帜。常言道新官上任三把火,曹丕登基魏国朝堂相对平静,而刘备登基,在蜀汉朝堂烧的这把火不可谓不旺,要知道刘备初登大宝的第一道诏令就是兴兵伐吴!《三国演义》有云:先主降诏曰:“朕自桃园与关、张结义,誓同生死。不幸二弟云长,被东吴孙权所害;若不报仇,是负盟也。朕欲起倾国之兵,剪伐东吴,生擒逆贼,以雪此恨!”

《三国演义》中,刘备是个义薄云天的大英雄,刘关张桃园结义被传位佳话,三兄弟共患难同生死不知感动了多少华夏儿女,由此看刘备兴兵伐吴替好兄弟关羽报仇倒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前文说的只是演义的内容,历史上的刘备并不是罗贯中笔下的江湖儿女,真实的刘备的确讲义气,但他更讲政治,跟关羽张飞这样的江湖好汉相比,刘备更像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政客可以把忠义挂在嘴边,但心里想的却是利益。所以在小编看来,刘备兴兵伐吴,只是打着替关羽报仇的幌子,或者说替关羽报仇只是原因之一,却不是刘备内心深处的考量。事实上,刘备登基之初,蜀汉朝堂也显得格外平静,直到数月之后刘备才准备御驾东征,据《三国志》记载: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

结合《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其对外声称的口号都是替关羽报仇!战争乃国之重器,古代出征都讲究个出师有名,而刘备东征的口号明显站不住脚,关羽,刘备私家兄弟也!蜀军乃蜀汉之重器也,刘备御驾东征,岂非是公器私用,蜀军将士难免心生不忿之情。《三国志赵云别传》中记载: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连赵云都分得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老谋深算的刘备难道连这笔政治账都算不清?这显然不合常理。事实上,就连三分虚七分实的《三国演义》都说刘备伐吴并非只为关羽:先主曰:“孙权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皆有切齿之仇:啖其肉而灭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看吧,刘备对潘璋、马忠、糜芳皆有切齿之恨,他们可都是东吴阵营的人。显然,刘备伐吴是夹杂着很多私恨的,并非只为哥们义气。

然而把刘备看做一个单纯的江湖汉子又太低估了他,刘备毕竟是三分天下的枭雄,夷陵之战也并非没有政治上的考量,替关羽报仇或许是原因之一,但跟政治上的原因相比,关羽的死显然分量不够!小编认为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除了关羽之死,还有三大原因。其一便是荆州不能丢!或许刘备在心里有一个不可跟外人道的信念:关羽可以死,荆州不能丢!荆州对刘备太重要了,隆中对时诸葛亮就说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和刘备的既定策略就是占领益州和荆州,隆中对后刘备也是诸葛亮策略的坚定执行者,刘备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刘备占了益州却丢了荆州,这无疑将刘备锁死在巴蜀之地,原本刘备可以从秦川和荆州两路出兵直取中原,现如今只剩秦川一条道,而此道运输补给困难,根本没法长线作战,诸葛亮六出祁山不都是因为粮草问题铩羽而归的嘛,由此可见荆州这条线比秦川更为重要。刘备并非鼠目寸光之辈,想必他也看到了荆州的重要性,所以即便冒着破坏孙刘联盟的风险,他还是要夺回荆州。当然夺荆州可以徐图之,并不是一定要采取战争这种激进的手段,可惜对于刘备来说,他等不了!要知道刘备称帝时已经61岁了,时年曹丕不过34岁,孙权才39岁。刘备半生戎马,他深知岁月不饶人,老天给不了他太多时间,他若不在有生之年为蜀汉搏出一个有利的局势,难道还能指望孱弱的刘禅复兴汉室吗?以刘阿斗之才,自保尚且不足,更别说夺荆州了。

而且到刘备东征之时,刘巴、法正、庞统这些深得他信任的谋士一个个先走一步,刘备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至于诸葛亮,他在刘备心中的分量恐怕还不如李严,刘备托孤孔明为主李严为副,皆因孔明乃荆州集团的肱股之臣,属于自己人。所以蜀汉后继无人,而刘备也等不起,故而不得不发动夷陵之战。最后还有一个原因,蜀汉政权的稳定必须依仗对外战争。刘备对于益州,其实是外来势力,益州本地势力并没有真心拥戴他们,刘备立国靠的是军事镇压。这样的政权是不稳固的,而维稳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外战争,将整个国家的注意力转移到战争上面,这样国人便无暇颠覆蜀汉政权。刘备大概早已察觉到危机,所以发动了夷陵之战,而诸葛亮同样嗅到了危险,所以他才频繁北伐。刘备东征,除了以上三大政治因素之外,还有一些时机上的考量,曹丕登基,曹魏必然不敢大动干戈,此时伐吴曹魏必然畏首畏尾,不敢对蜀汉用兵。

再者刘备借关羽之死将蜀军将士的情绪调到了最高点,蜀军个个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这一点从夷陵之战初期蜀军摧城拔寨的气势上便可见一斑。据《资治通鉴》记载:(蜀)军于夷道亭。吴将皆欲迎击之。陆逊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陆逊说蜀军兵锋正盛,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吴军务必静观其变,待蜀军盛气锐减方可迎敌,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正是避开了蜀军的锋芒,才迎来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不仅有他不得不打的理由,也有利于蜀军的天时,既然必须要打,又有天时相助,那还等什么,只可惜关二爷之死,不过是刘备东征的借口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