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與《鍾馗圖》

鍾馗圖 紙本設色 黃賓虹

杭州博物館藏

黃賓虹(1865—1955)以山水見長,偶亦畫花卉,人物極爲少見。筆者近日在南寧博物館觀摩由杭州博物館提供藏品的“鴻雪鏗鳴——西泠印社早期社員作品展”時,驚見一件《鍾馗圖》。細審其筆法、氣韻,當系真品無疑。因此類題材在黃賓虹作品中屬鳳毛麟角,遂引起我的濃厚興趣。

圖中,黃賓虹所繪鍾馗絡腮鬍子,着長袍便服,端坐於几案旁。鍾馗面目並不十分清晰,但神態自若,右手倚靠在案上,左手垂放於膝蓋。作者以簡潔的線條勾畫出人物輪廓,再以其一如既往的厚重筆墨,加以淡色與水墨渲染,粗率而不失神韻。几案上,陳設有筆筒、硯臺及畫卷,而在另一旁的山石上,則有一隻帶木質底座的花瓶,瓶中插着蒲草與艾葉等應景之物。在鍾馗前側,爲山石與草木,淹潤華滋;後側爲樹木及若隱若現的遠山。事實上,鍾馗只佔據不到五分之一的畫面,整幅畫既是一幅人物畫,也是一幅山水畫,是黃賓虹成熟時期的山水畫風格。如果不是黃賓虹的題詩,畫中人物也許只是一個虛構的文人高士,像黃賓虹其他山水畫一樣作爲襯景而存在,觀者未必能將其與鍾馗聯繫起來。

黃賓虹在畫幅上端題道:“杼首終葵問玉人,猶龍作怪信翻身。降魔孰是神仙侶,東海遊揚又一塵。穄色瓷缾蒲艾鮮,亭亭霜蓋足千年。終南進士今何處,畫趣吳裝貌道玄。勁宇先生兩政,己丑八十六叟黃賓虹詩畫”,鈐白文方印“黃賓虹印”。“己丑”爲1949年,爲其晚年之作。詩中,“杼首”指梭形的頭,是有長壽之相;“終葵”本爲形狀如椎的草名,後爲巫師所戴的方形尖頂面具,鍾馗便是以終葵驅鬼。畫中人物之頭頂即是如此。“終南進士”指鍾馗。據黃賓虹爲弟子黃居素(1898—1986)所藏吳道子《鍾馗圖》題跋所云:“唐天寶中,吳道子作《元夜出遊圖》,是爲畫鍾進士之祖”,“世稱道子行筆磊落,人物八面生動,其傳採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縑素,謂爲吳裝”,因而在詩中,黃賓虹所言“畫趣吳裝貌道玄”即是謂此(“道玄”爲吳道子別名)。遺憾的是,現在已見不到黃賓虹所題跋的兩件吳道子《鍾馗圖》,無從得知黃賓虹的鐘馗與吳道子鍾馗的相似度。但就黃賓虹《鍾馗圖》畫風來看,確如其所稱吳氏所繪鍾馗“其傳採於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足見二者是有一脈相傳之處的。

題中上款人“勁宇先生”爲黃賓虹好友、收藏家章勁宇(1916—1974),號霜蓋,齋室名松蘅室,杭州人,爲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章太炎(1869—1936)堂弟、丁輔之(1879—1949)內侄,富藏金石書畫,1949年以後爲杭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畫幅右下側,有一白文方印“霜蓋盦”,便是章勁宇的藏印。詩中,“亭亭霜蓋足千年”中“霜蓋”本意指傲霜挺立且樹冠如蓋的松柏,但恰又是章勁宇的字號,因而有雙關之義,顯示出黃賓虹寫詩之別有深意。黃賓虹比章勁宇年長五十一歲,屬典型的忘年交。兩人大致訂交於1947年。在黃賓虹晚年的藝術生涯和朋友圈中,經常可見章勁宇的身影。1954年,章氏曾囑九十高齡的黃賓虹爲其齋室繪《松蘅室圖》,一時名流如周昌谷、陸維釗、夏承燾、程十發、王伯敏等均題詠迨遍。另據記載,章勁宇的肖像畫《霜蓋主人像》,是由唐雲(1910—1993)繪製,黃賓虹點睛、錢瘦鐵(1897—1967)補須,其他若張宗祥、範煙橋、吳樸、周瘦鷗、陳泊衡等均題跋,極壇坫之盛。在王中秀(1940—2018)的《黃賓虹年譜》中,亦記錄了在1948年,黃賓虹隨同王伯尹、夏承燾到章氏家中觀摩厲鶚(1692—1752)、吳榮光(1773—1843)、馮登府(1783—1841)等人書畫的情景。黃賓虹《鍾馗圖》即是兩人交遊的又一重要物證。

畫中兩詩均收入《黃賓虹文集》的《賓虹詩草補遺》中,詩題爲《爲章勁宇題鍾馗二首》。不知何故,首句“杼首”二字改爲“周禮”。從詩意與畫境看,似乎“杼首”還是比“周禮”更切中肯綮。

在黃賓虹山水畫中,不乏大量的人物作爲襯景者。他所繪山中人物,或泛舟湖上,或溪山行旅,或牧童短笛,或抱琴遠足,或涼亭課讀,或獨坐草堂,或山間對談,或漁樵問答,或駐足眺望……無論哪種情況,所寫人物往往寥寥數筆,不事渲染,介於似與不似之間,筆簡而意繞,唯獨《鍾馗圖》則不然。雖然此圖亦可以山水視之,但畫裏鍾馗,造型別致,神完意足。作者刻意突出人物在畫中的中心位置,並以詩歌加以詮釋,這是黃賓虹藝術生涯中罕見的筆墨嘗試。在晚年的作品中,無論山水、花卉還是人物,或者書法,黃賓虹均隨心所欲,不拘形跡,體現其人畫(書)俱老的境界。《鍾馗圖》即是一典型例證。

饒有趣味的是,黃賓虹所繪鍾馗的滿腮鬍鬚,以焦墨渲染,與周圍的草木、山石融爲一體,呈現其一貫的繪畫作風。總體來說,從畫風及筆法看,此圖與黃賓虹晚年山水畫風格並無二致,一以貫之地再現了黃賓虹晚年老辣、練達、渾厚且漸臻化境的畫格。黃賓虹在《論東坡開文人墨戲畫》中說:“惟是高人韻士,繪畫之事,不求形似,泥於丹青,已失筆意。有時淡墨揮掃,整整斜斜,傳神象外,蓋由胸中所得,固已吞雲夢之八九,而文章翰墨,形容所不逮者,皆一一可寄於毫楮。”今讀黃賓虹《鍾馗圖》,正可見其“傳神象外”的文人墨戲,實可與東坡居士後先輝映。

(作者系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