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月是故鄉明| 宅在天津 別樣“充電”假期

讀書爲樂 勤學早

  給你一個長假,你打算怎麼過?張宸的答案是刷書本。旅遊浪費時間、聚會浪費精力,喜歡看書的張宸代表了很多學生的想法。這次長假是張宸在天津度過的第三個假期,沒能和家人團聚,他選擇在網上給父母買禮物,相對於假期的誘惑,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爲考研充電。 ■ 愛泡圖書館 上大學並不輕鬆 張宸今年21歲,來自大慶,2016年以641分的成績考入天津大學,如今是天津大學電氣工程學院的一名大三學生。對於很多人來說,大學生活沒有了高中階段的升學壓力,也少了家長的耳提面命,覺得“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其實不然,在張宸看來,大學時期依然是個刻苦求學的階段。“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會去圖書館上自習,差不多到晚上十點左右纔回宿舍。”張宸說。

  見到張宸時,他剛從學校圖書館出來,一身運動裝扮,懷裏抱着一本考研英語詞彙和一本《呼蘭河傳》。“這兩週時間,已經看完三本書了。”張宸說。除了閱讀與專業相關的書籍外,張宸還涉獵社會學、歷史學、哲學、小說等。

  正如博爾赫斯說的那句話:“如果有天堂,那應是圖書館的模樣。”張宸說,學校的圖書館是他最喜歡的地方,配備了多間自習教室,常常一呆就是一天。對於張宸而言,圖書館最大的特點就是安靜,學習氛圍更濃厚,做事情效率也更高。

  “身處一個安靜的環境,心也會靜下來,而且還能抵制手機的誘惑。”張宸笑着說道,“如果在宿舍看書,總想拿起手機看一眼。”張宸告訴記者,如今手機的誘惑太大,“看看微博,刷刷朋友圈,再看看視頻,一兩個小時就過去了。”在張宸看來,刷書本比刷手機有意義多了。

■ 學長讓他明確了方向 張宸告訴記者,之所以能夠考上天大,還是受到大慶老家一個“名人”的影響。

  高二下學期,張宸偶然間聽說了大慶當地一所學校的保安,曾在輟學8年後,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天津大學的事蹟。巧合的是,張宸口中的“名人”名叫訾立,本報也曾多次報道過。訾立出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的一個偏遠農村,父母都是農民,全家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後來因爲家裏經濟愈發拮据,高二時訾立便選擇輟學,開始了他八年的打工生活。2011年,訾立應聘到大慶市東風中學成爲一名保安,他白天上課,晚上做保安,堅持了近一年的時間,最終超出省重點本科線106分,以620分的優異成績考入天津大學。“那時還聽說,訾立從天大畢業後自己創業,徹底改變了人生。”張宸說,“我打心底佩服他。”

  張宸坦言,雖然父母在當地做小買賣,但是家境並不富裕,他的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對他也是持“放任”的態度,“完全靠我自覺。”張宸說。高一、高二時,他的成績在班裏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尤其是英語成績,一直是他的弱項。“以當時的成績來看,考上大學沒有問題,但是想要考上一所優秀的大學還有很大的差距。”不過起初張宸不着急,他沒有什麼目標和方向,“當時也沒想過要考哪所大學,覺得順其自然就好。”

  而訾立的故事鼓舞了張宸,也爲他確立了方向:好好學習,考入天津大學。“我的高中離訾立當保安的學校不到2公里,後來還特意去那所學校看了看。”張宸說。升入高三時,張宸意識到,再不學就來不及了。

  張宸回憶,高三那一年是他人生中最充實的一段時光,他收起手機,戒掉愛玩的網絡遊戲,一門心思都在學習上。“就是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把過去耽誤的時間彌補回來。”

  直到現在,張宸都慶幸自己當年的付出,“否則不可能考上一所優秀的大學。”雖然高考取得641分的成績,不過張宸認爲自己並不聰明,只是用努力來彌補天分的不足。

■ 準備考研 長假做規劃 升入大三,張宸也明確了要考研的目標。用張宸的話說,或許是周邊的環境帶動了他。“班裏大多數同學都準備考研,另外還有一些同學準備出國留學。”在這樣的環境下,也促使張宸努力學習,提升自己,將來可以站上更好的平臺。“一所優秀院校讓人深刻理解到‘不進則退’的道理,考研是一種選擇,也是給自己的一個機會。”

  這個假期,張宸同宿舍的同學有人選擇回家,有人選擇外出進行短途旅遊,不過對於張宸來說,他早已經規劃好,就是在圖書館度過,爲考研充電。張宸告訴記者,考研中最大的敵人不是外界環境,而是自己。由於英語方面是弱項,所以必須提早做準備。張宸從大二開始就着手進行考研詞彙的背誦,一直堅持到現在。“這樣纔可以在大三和大四有更多時間複習專業課。”

  張宸深知,考研路是一條一旦決定,就不能給自己絲毫藉口後退的路,需要明確自身的目標,並付諸努力。“這會是一個很長的戰線,需要的不僅僅是一時的激情,更要有一顆能耐得住寂寞的心。”張宸告訴記者,考研同樣需要嚴格的自控力,“我已經做好要比別人多付出並放棄玩的時間去看書的心理準備。”

圖書館中過假期

1994年出生的王一珂是天津師範大學研二學生,從本科到碩士,王一珂一直主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爲了繼續提升自己,王一珂將考博也納入人生規劃中。

目前,王一珂正按部就班地進行學習。由於她所學專業涉及過多理論知識,所以閒暇時間大多是在看書和看文獻中度過。王一珂說,她家在安徽,所以不能與父母共度日節,選擇在學校看書,也讓節假日變得更有意義。“早上八點起牀,然後去圖書館寫論文,下午看專業書。”王一珂說,“其實我所做的努力,是希望將來成爲一名教師。”

學習主持爲公益

羅惠娜是本市純公益志願者服務隊的一名志願者,5年以來的每個月都要參與多次公益活動,由於口齒清晰、表達流利,羅惠娜常被委以主持的重任。

  爲了更好地爲純公益服務,也爲了更加完善自己,羅惠娜專門報名學習了主持人課程。對聲音、颱風、音樂、禮儀等方面進行專業性學習。每週日上午9:30到11:30,只要時間允許,她都雷打不動地去上課。即便是假期,主持人課程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英語充實自己

31歲的馬倩倩因爲身體原因待業在家。整天呆在家的日子也讓馬倩倩陷入糾結:“一方面覺得身體很重要,另一方面又覺得是在荒廢時光。”

  兩個月前,馬倩倩在離家最近的一家英語培訓機構報名學習英語。如今她每週都要進行兩到三課時的學習。馬倩倩說,課程之餘,她每天晚上還會進行一個小時的英語學習。馬倩倩告訴記者,這個假期,她除了上課學習英語之外,還打算爲父母做一頓飯。“我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經歷過傷病也更加珍惜與父母在一起的時光。”

撰文攝影  新報記者 信華

稿件統籌 田野

新媒體編輯 王妍 萬力聞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