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拉攏漢族,清朝的康熙皇帝多次親自祭奠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大程度上爭取了江南士大夫階層對滿清朝廷的支持和認可,這些對漢文化認同的做法使滿族被漢化,同時也鞏固了清王朝對中原的統治,三百年後,當清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候是漢族官員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爲清朝續命。第一次是元朝時期,漢族完全失去了對國家治理的權利,蒙古人成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漢族成爲國家中的最低等的民族,並且國家可能改信異教,不尊孔奉儒,統治者推行西亞的阿訇文化。

中國是一個以漢族爲主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文明得已延綿的唯一國家,現在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這無疑是人類歷史的一大奇蹟和盛舉。能夠有這樣的文明成就是和漢文化的博大、包容、與時俱進是分不開的。然而,漢文化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也遇到過不少的波折。不過這些風波沒有讓漢文明斷送,反而豐富和壯大了中華文明。哪些企圖征服和消滅中華文明的民族,要麼被同化,要麼被驅逐,現在成了入不了流的國度。

中華文明最大的民族危機應該有三次。第一次是元朝時期,漢族完全失去了對國家治理的權利,蒙古人成了中原王朝的統治者,漢族成爲國家中的最低等的民族,並且國家可能改信異教,不尊孔奉儒,統治者推行西亞的阿訇文化。第二次是清朝,滿洲貴族入主中原,在中原實行剃髮易服。一直到民國,才結束了這種局面,可是,第三次危機伴隨着出現,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特別是日本對華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空前的民族危機。

外族對中原的入侵,並且能對中原進行統治的並不是強大的蒙古,也不是兇殘的日本,更不是當時先進的西方資本主義,而是滿清王朝。因爲滿清皇帝沒有去漢族文化,而是選擇被漢族同化。主要表現在以下這些方面。

仿效明制形成以滿族貴族爲主體聯合其他民族統治階級的統治體制。組織人力對傳統文化的漢文典籍進行翻譯、整理、編撰,八旗子弟接受漢文化教育,學習的內容多以漢文化爲主。在漢族聚居區,漢官管理漢民,清朝在漢族聚居的地方的巡撫多爲漢族。滿漢通婚,以穩定軍心和民心。並準滿漢官民相互婚娶。清朝統治者實行剃髮易服政策的目的是以是否剃髮易服作爲判斷是否歸順清朝而不是想用滿洲文化取代漢族文化。

順治時期,對於漢族和明朝官吏,並不是採取消滅的態度,順治皇帝採取嚴加控制和收買的辦法,明令前朝官員和各衙門官吏“俱照舊錄用”,設法勸那些名望好,歸隱山林的前朝官員復出參政,幫助治理國家。很多漢族通過不同的渠道做上高管,有的還進入滿清政權的核心機構,成了核心成員,孫廷銓成了吏部尚書、吳正治成了武英殿大學士、王熙則是大學士。

爲了拉攏漢族,清朝的康熙皇帝多次親自祭奠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大程度上爭取了江南士大夫階層對滿清朝廷的支持和認可,這些對漢文化認同的做法使滿族被漢化,同時也鞏固了清王朝對中原的統治,三百年後,當清王朝岌岌可危的時候是漢族官員曾國潘、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爲清朝續命。同時,這個時候滿洲已經基本被漢化,他們大部分沒有入關時的民族特徵,和漢族已經沒有太大的區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