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詩序》裏解釋說,《木瓜》這首詩歌是衛國人寫的,是爲了讚美齊桓公的。6. 《詩經大雅抑》中的也有表達贈答的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漢代張衡的《四愁詩》中也說“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16

衛風

木瓜

木瓜

於文華 - 衛風 木瓜.mp3於文華 - 衛風 木瓜.mp3
03:09來自夢煥讀書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木瓜》這首詩的主題很清晰,以相互贈答表達深情厚意。關於《木瓜》一詩的主旨,古往今來見解頗和解讀也很多。漢代《毛詩序》雲:“《木瓜》,美齊桓公也。衛國有狄人之敗,出處於漕,齊桓公救而封之,遺之車馬器物焉。衛人思之,欲厚報之,而作是詩也。”

《毛詩序》裏解釋說,《木瓜》這首詩歌是衛國人寫的,是爲了讚美齊桓公的。因爲衛國在衛懿公統治時,被狄人所攻陷,差點滅國,逃到了漕這個地方避難,後來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贈送給了流亡的衛國人許多車馬器服,還支持衛文公在楚丘重建國都,衛國才得以復興。所以衛國人特別感激齊桓公,而作此詩。

關於這一段歷史,我們其實在《載馳》這首詩裏就有講到過,這段歷史也是《載馳》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衛國在春秋時期是一箇中等的諸侯國,許穆夫人是衛國人,她年少的時候,齊國和許國都派使者來衛國求婚,她考慮到許國弱小,距離衛國比較遠,一旦衛國受到攻擊,許國是無法支援衛國的,但是齊國不同,齊國強大,又是近鄰,如果能夠嫁到齊國,倘若衛國遇到什麼危難就能得到齊國的救助。但她的父母和國君卻固執的將她許配給了許國國君許穆公爲妻。

但是,衛國國君衛懿公是一個沉迷於聲色犬馬之中的昏君,在他的統治下,衛國的國力不斷衰弱。這個時候,北方的狄族看着日漸衰敗、岌岌可危的衛國虎視眈眈,於公元前660年發兵侵略衛國。

但是,衛國的百姓和將士都不願意爲國君賣命,紛紛逃散,狄族直接殺入都城,衛懿公死於亂軍之中,都成被洗劫一空,國民也慘遭殺戮。

這時候,許穆夫人聽到衛國國破君亡的噩耗後,痛徹心扉,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到衛國,報仇雪恨。但許國是一個小國家,穆公也是一個膽小如鼠的人,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便領着當初隨自己嫁往許國的幾位姬姓人趕往衛國的漕邑,與衛國的宮室和剛被擁立的衛戴公相見,商量着復國之策。最後,也是在齊桓公的幫助下,衛文公在楚丘重建了國都,衛國才得以復興。想了解《載馳》這首詩的可以回頭去聽詩經11期。

雖然這段齊國幫助衛國的歷史的確可以在《左傳》中找到原型,但就本詩字面來看,這一內容卻絲毫沒有提及,所以清代的姚際恆、方玉潤也駁斥《毛詩序》的這個觀點。

從宋代開始,《木瓜》這首詩的主旨關於“男女相互贈答”的說法開始盛行。朱熹在《詩集傳》中闡明自己的觀點:“言人有贈我以微物,我當報之以重寶,而猶未足以爲報也,但欲其長以爲好而不忘耳。疑亦男女相贈答之詞。他認爲這首詩是寫一個男子與鍾愛的女子互贈信物以定同心之約的。

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但無疑將《木瓜》詩中所含情意的範圍縮小了。而我們今天解讀《木瓜》這首詩是將它看作是朋友之間的贈答詩來進行解讀。

註釋:

1. 木瓜,不是我們今天能喫到的海南的一種水果,這個可以喫的水果木瓜是產自中美洲的熱帶地區的,大約17世紀傳入中國。因此,詩經中所說的木瓜,並不是我們現在所喫的木瓜。詩經中所提到的木瓜也是一種植物,形似黃金瓜,可以食用,也可以賞玩。

2. 瓊,本義爲赤玉,後來引申爲形容美玉。

3. 琚,指的是一種玉名。瓊琚,指的是美玉。

4. 瑤,玉之美者。

5. 玖,指的是黑色次等的玉。《說文解字》裏說,“玖,石之次玉,黑色。”

6. 好,這裏我認爲“好”是名字的用法,意思是永結爲好。也有人認爲這個好應該是動詞,讀好,愛的意思。其實,這兩種解釋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拓展:

1.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關於玉這個字的解釋是,“石之美者”,玉其實本質就是石頭。

2. 中國人關於玉的使用特別早,在商州時候,中國人就已經開始打磨、把玩玉石了,而且還把它當作是一種配飾。

3. 《周禮·玉藻》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之所以佩戴玉石,是因爲玉的美德如同君子的美德。

4. “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許慎《說文解字》

玉石有五種高貴的美德,分別是仁、義、智、勇、潔,與之相匹配的,是玉石的五種特徵,首先玉石不像金屬那樣冰冷生硬,而是溫潤光澤,這就是“仁”;其次,玉石通透,紋理表裏一致,這就是“義”;再者,玉石敲擊聲音清脆悅耳,這就是“智”;而且,玉石質地堅韌,不容易損壞,這是“勇”;最後玉石碎了之後,斷口處雖然尖銳,但是卻平滑,不會傷到別人,潔身自好,所以這是“潔”。所以,君子佩戴玉石是以玉石之美德,要要求自己。

5. 在古代,君子有一定身份,重視品德修養,他們必然會佩帶玉器。而佩戴玉器的人在一定的場合要按一定的規矩動作行動,或進或退,或揖或揚,使玉佩相碰撞,發出一定的音響。這是一套非常複雜的程序,如果不專心致志動作就很難達到標準。古人這樣做,一方面是制度與禮節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自己內心的追求。

6. 《詩經大雅抑》中的也有表達贈答的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漢代張衡的《四愁詩》中也說“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7.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在困難的時候,倘若受到別人的幫助和恩惠,哪怕是小小的一點,日後也應當加倍報答。其實,人與人相處,物品的貴與賤,並不是那麼重要,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間的心意。因爲,物品本身是沒有什麼價值的,所謂的價值難道不是人後來賦予它的嗎?

8. 歐陽修在《梅聖俞寄根杏》裏就寫到“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雖然跋涉千里,對方送給你的禮物只是一根輕輕的鵝毛,但是這根鵝毛背後所承載着贈與者的那份情誼卻是深沉萬分啊!

樂學詩經

聽國學經典 品詩經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