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階段突然對信用卡比較有興趣,所以研究了一下,發現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現象,這兩年諸多銀行都與各個互聯網公司推出了各種聯名卡,淘寶、京東、新美大等等聯名信用卡也比較受歡迎,各銀行也推出了各種薅羊毛活動,吸引用戶辦理。


而這裏面有非常值得一談的事情,信用卡的消費貸市場正在面臨來自各方的爭奪。

 

消費場景的變化

 

不過仔細想想這件事多少其實有些奇怪,就以淘寶和京東爲例,這兩家自己本身也在做消費貸,一個有花唄、一個有京東白條,信用卡接入屬於競爭關係,如果可以的話,我估計淘寶、京東是不願意讓第三方來插手這部分消費貸市場。

 

但聯名信用卡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就沒有任何怪異之處,銀行通常與酒店、航空業、石油業,或者某某消費品牌、某某品牌連鎖店等等推出聯名卡,彼此沒有任何競爭關係,在金融方面通常是某某酒店、某某石油、某某品牌連鎖店需要用戶辦理會員卡進行預存款,來爲自己進行融資發展,而不會反過來讓用戶進行透支性消費。

 

也就是說場景變了,擁有電商場景能力的公司,可以直接覆蓋銀行原本的小額消費金融業務,這在國外也是一樣,亞馬遜一邊與銀行共同推出聯名信用卡,一邊也在推自己的Prime信用卡。

 

線下支付渠道的改變

 

但是光從這個角度來看銀行方面好像也並沒有太多損失,因爲畢竟各個電商平臺接入了信用卡,信用卡本身具備穿透一切消費場景的能力,可以在線下刷卡,是遠比一個電商平臺擁有更廣闊的交易場景。

 

如果放在以前我也會這樣認爲,但現在並不這麼樂觀。

 

1)用戶支付終端的改變

 

在國內線下消費場景的支付路線也已經被支付寶、微信、新美大們覆蓋,對於用戶而言,掃碼支付也已經成爲習慣,使用刷卡反而會更加麻煩,所以有非常多的用戶都習慣於將信用卡綁定在微信、支付寶、新美大中,用哪家的信用卡都一樣,不過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的花唄消費貸也同樣擁有線下消費的能力,信用卡同樣不是唯一選擇。

 

所以表面上看信用卡依然存在於終端之中,但實際上其支付終端的掌控能力也已經變弱,從銀聯的刷卡POS機變成了掃碼終端,而這也就意味着作爲其上游的支付寶和微信,也必然會不遺餘力的推出自己的消費貸產品。

 

這裏值得一提的是最近網聯的上線,要求統一支付清算,諸多評論認爲一切又將回到銀聯手中,但只要掃碼終端不發生變化,支付寶和微信(尚未推出)未來的消費貸前景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2)線下優惠活動不再是信用卡優勢

 

信用卡的另一個優勢就是在於同商家聯合,推出各種優惠活動,比如每週三、週四的XX咖啡、XX商店可以領取優惠券消費,誠然這在今天也確實會吸引一部分消費者。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另一方面,新美大通過7年的戰爭,已經壟斷了絕大多數線下商家,也已經成爲絕大多數用戶獲取信息的途徑,同時也是用戶獲取優惠信息的最大渠道。

 

對於信用卡來說,其所能夠提供的優惠商家極爲有限,遠遠不如新美大,並且從團購大戰到O2O大戰,微信支付寶線下大戰,用戶們已經享受到了一輪又一輪的補貼待遇,對於互聯網公司的APP形成了強烈習慣。

 

用戶的注意力有限,在互聯網公司把用戶的習慣養成後,其能夠關注到的線下優惠信息也已經集中在了互聯網公司的APP上,微信公衆號上,而不是各大行較爲粗糙的信用卡APP上,用戶的注意力也越來越有限。

 

各種聯名信用卡,可以一時刺激到用戶的關注,但是從長期來看,用戶很難保持對一張信用卡各種活動的持續關注,絕大多數用戶缺乏忠誠度。

 

互聯網貸款的衝擊

 

用戶開通各行信用卡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備資金週轉的急需,可以進行取現,不過這也已經成爲了個爭奪的焦點。

 

根據網貸之家聯合盈燦諮詢發佈《2016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完整版)》顯示,截至201612月底,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達到2448家,在各種政策嚴管之下,網貸行業正在逐漸進入良性階段。

 

對於需要借貸的用戶來說,擁有無數平臺可以實現房貸的需求,並不需要完全依賴銀行。

 

不過另一個想象力依然來自於擁有消費場景的互聯網公司,其掌握着用戶的海量交易數據,信徵畫像更爲完整,自然有着很強的放貸能力,支付寶的借唄、微信的“微粒貸”,都是必然會出現的產品。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小額資金貸款,銀行已非必選項。

 

爲何小額消費貸場景正在轉移

 

爲何擁有消費場景的公司會成爲銀行消費貸的競爭者?在我看來這依然和互聯網進化趨勢有關。

 

在互聯網誕生之前,銀行消費貸的金融系統的效率最高,其通過滲透到各個商家消費場景中,收集用戶的消費數據,不斷完成用戶的徵信畫像,國外信用卡機構花費了幾十年時間完成了線下消費系統的搭建,最終實現了資金週轉效率的最大化。

 

而互聯網公司們同樣也在滲透到各個線上線下商家中,目的不是爲了發展金融,是爲了建立一箇中心化的從搜索到交易的入口,不僅要讓用戶搜索到商家信息,商品信息、評論信息、更需要讓用戶一步到位的完成交易。

 

後者覆蓋了前者,隨着數據在未來的日益龐大,更能夠更有效的調動資金流向,達成更高的資金流動效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