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國民黨中央軍雲集淞滬抗日戰場,因不少部隊戰前不同程度接受了德國顧問的訓練,加上引人矚目地佩戴着德國M35鋼盔,今天很多軍事迷喜歡稱之爲“德械師”。鮮爲人知的是,當時還有一支地方軍隊頗具特色,他們頭頂法式亞德里安鋼盔,裝備比利時、法國等歐洲國家制造的先進武器,看上去十分“洋氣”,這就是來自雲南邊陲的滇軍“法械師”。 本文試圖通過雲南省檔案館所藏的滇軍抗戰密電,考察滇軍裝備的外國武器從何而來,同時梳理雲南子弟兵參加徐州會戰的英勇事蹟。

滇軍滇軍的新式裝備從哪裏來

龍雲,字志舟,1884年出生於雲南省昭通縣的一戶彝族人家,彝名納吉烏梯。從1931年起,“雲南王”龍雲多管齊下,對滇省實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和改革,應該說取得了一定效果。朱德1938年寫信給龍雲,亦說“近年來,雲南在吾兄領導下已有不少進步”。

滇軍無論人事、編制、訓練、補充,完全獨立自主。截至1936年底,滇軍共編成6個步兵旅、5個直屬團、3個直屬大隊、4個獨立營,合計約36000人。另有各縣常備隊21個保安營,約萬餘人。有了相當數量的軍隊,當然還要充實武器裝備,1931年秋冬,龍雲與駐滇法國領事商洽,通過香港的法國貿易商龍東公司,陸續從比利時、法國、購入大量輕重武器。

雲南地方實力派龍雲

滇軍採用的制式步槍是FN1924/30式,FN是比利時國家火器生產公司的英文簡稱,與美國的勃朗寧武器公司建有良好合作關係。這種步槍的構造與一般的毛瑟系統沒什麼大的差別,最早來到中國是1924年10月,當時的廣州商團私自外購武器,與孫中山的軍政府發生衝突,後來有部分槍械落入革命軍手中。

輕機槍主要有兩種:比利時造勃朗寧Mle1930式、法國造哈奇開斯1922式。滇軍的比造勃朗寧是FN公司生產的自動步槍(BAR)外貿型,因其重達9公斤,後坐力又大,身材相對矮小的國人一般拿它當輕機槍使用,鮮有歸入自動步槍的文獻記錄。法造哈奇開斯1922式輕機槍口碑一般,1926年落選法國陸軍招標,只好對外打開銷路。根據法國外交部的記錄顯示,雲南於1935年和1937年分兩次購入132挺,足以滿足一支規模不大的內陸省份地方武裝。

法國造哈奇開斯1922式輕機槍

雲南的這支新式軍隊,當時還十分罕見地裝備了一種“特重機槍”—— 哈奇開斯1930式13.2毫米高射機槍,既可以打擊空中目標又能實現水平射擊,這款“特重機槍”顯得非同一般,尤其是雙管型更具威力。

迫擊炮是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唯一可以量產的“重型武器”,口徑大多是82毫米,滇軍外購的法造布朗德1927/31式迫擊炮爲81毫米,精度甚高,是現代迫擊炮的鼻祖。宋子文的稅警總團大約在1932年即已少量裝備,曾經用於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紅軍的作戰。1938年1月,蔣介石致電孔祥熙,要他設法通過香港購置500門布朗德迫擊炮,每門配炮彈2000發,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後來是否成功購入就不得而知了。浩浩蕩蕩出雲南

1937年7月,閻錫山、李宗仁、劉湘、馬鴻逵等地方實力派紛紛表態,擁護南京抗戰主張。龍雲亦不例外,他答應先出一個軍,另一個軍“要看戰爭的情況再定”。9月初,由滇軍原有的6個步兵旅、5個直屬團、3個直屬大隊等混合編成的第60軍正式成立,軍長盧漢。該軍下轄第182、第183、第184師,師長分別是安恩溥、高蔭槐、張衝。

第60軍軍長盧漢

部隊編成後,龍雲請示蔣介石,“法造布朗德迫擊炮及哈奇開斯特重機槍甚爲犀利,惟子彈數目不多,如果中央能夠補充,即令攜帶,否則還是作罷,免得累贅”。蔣介石急盼滇軍出師,爽快同意補助彈藥,實際亦無多少13.2毫米子彈庫存。10月5日是農曆重陽節,第60軍在昆明南郊巫家壩舉行隆重的誓師出征大會,受到各族人民的熱烈歡送。

根據《雲南日報》報道,當日下午1時15分,進行閱兵禮,龍雲坐騎居中,盧漢和各師長隨後,龍繩祖(龍雲次子)親率騎兵護衛,“每至一兵營之前,但見旗影橫斜,刀光如電”。閱兵結束,進入分列式環節,記者筆下文字難掩興奮之情:“每一兵團,均配以最新式器械,而士兵精神,又極飽滿,一排復一排由將臺下蒙灰而過,間隔合適,步伐整齊,不愧爲訓練有素之部隊也。”

滇軍裝備的法式鋼盔

經四十餘日的徒步行軍,滇軍抵達湖南常德待命。11月底,蔣介石力主固守南京,電令第60軍兼程馳進,赴京增援。龍雲極表支持,指示盧漢“力除苟安心理,遇有機可乘時,不惜犧牲,圖立大功”。由於運輸力量不足,第60軍未及參戰,南京已經失守。龍雲請求各部集中一地以便統一指揮,蔣介石先是同意滇軍集結武漢,旋即又令移駐孝感、花園、武勝關一帶整訓。

不久,軍政部撥給第60軍汽車20餘輛、毛瑟手槍800支,子彈10餘萬發,還將撤退到武漢的蘇州博愛醫院編爲後方醫院,專門負責收容滇軍傷病官兵。適有滇省後方送到3個補充團,盧漢分別編入軍部、師部的工兵、輜重、通信等直屬單位。安恩溥後來回憶說:“這個時期,蔣介石、陳誠對我們滇軍相當重視,認爲是一支生力軍,增發了一些經費和器材,軍長、師長先後調去武昌珞珈山受訓,聽過周恩來、葉劍英等人的講話。”

第182師師長安恩溥苦戰魯南禹王山

1938年4月,第五戰區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重慶統帥部決定調集重兵保衛徐州。19日,第60軍奉命增援魯南戰場,龍雲鼓勵盧漢:“此次大會戰不獨國際觀瞻所繫,且我國之生死存亡亦在此舉。務須轉飭所屬特別努力爲盼。”

李宗仁命令第60軍佔領臺兒莊東南面運河北面陣地,歸左翼軍總司令孫連仲指揮。22日,第183師先頭一部率先趕到陳瓦房、邢家樓、五聖堂一線,突然與蘭陵鎮南下的日軍第10師團長瀨支隊不期而遇,尹國華營長立即率隊奮勇抵抗,全營官兵500餘人先後壯烈殉國,僅一名士兵生還。傍晚時分,第542旅旅長陳鍾書指揮所部突入敵陣,不幸頭部中彈負傷倒地,但仍大喊:“衝鋒!前進!”當晚因傷勢過重而犧牲。

英勇犧牲的陳鍾書旅長

兩天激戰下來,盧漢意識到魯南地形平坦適合敵人機械化部隊展開,滇軍平時的教育和技術明顯落後,電請長官部提供炮兵支援。龍雲獲悉子弟兵傷亡慘重,絲毫沒有保存實力的想法,一再電令前方“猛力奮鬥,摧頑敵之膽”。對付日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力量,滇軍的哈奇開斯高射機槍彰顯作用,既能防空,迫使敵機不敢低飛,又能降低高度充當反坦克武器。可惜13.2毫米子彈太少,上級反覆強調節省使用,官兵們打得很不解氣。

考慮到禹王山俯瞰第60軍防守陣地,盧漢提出第184師全面接防,孫連仲請示李宗仁,同意該師一個團留守臺兒莊,主力轉移禹王山陣地。結果日軍先到一步,張衝師長立即佈置反攻,從各營連挑選敢死隊,一舉攻克制高點。此後雙方圍繞禹王山展開激烈爭奪,形成犬牙交錯的陣勢,滇軍的哈奇開斯輕、重機槍和布朗德迫擊炮彈藥充足,成爲殺敵利器。

蔣介石、龍雲來往密電

有一次,日軍偷襲第542旅第1086團陣地,摸黑佔領了一處掩蔽部,旅長萬保邦不知虛實,調來一個步兵連支援。拂曉後,楊洪元團長看得清楚,日軍佔領的掩蔽部距離迫擊炮連陣地不過70多米,於是嚴令該連協助步兵殲滅突入之敵。精通迫擊炮技術的羅謙連長使出看家本領,第一次齊放,4門布朗德稍微打遠了一點,第二次齊放,不偏不倚,正中掩蔽部頂蓋。步兵乘勢衝上去,從屍體數目來看,其實日軍不過一個小隊。

龍雲十分關心魯南戰事,詢問“日軍用兵有無驚人之點及特長之處”,盧漢據實報告:“當面之敵裝備較我完整,國民程度較高,輕武器雖與我軍不相上下,然訓練有素,技術優良,故作戰能力較優於我。”

蔣介石與龍雲

滇軍苦戰臺兒莊、禹王山一線,蔣介石連電盧漢嘉獎:“貴部英勇奮鬥,嘉慰良深。查敵之苦困缺乏,較我尤甚,盼鼓舞所部,繼續努力,壓倒倭寇,以示國威。”5月中旬,死傷過半的第60軍獲准移防後撤,徐州會戰也因日軍漸漸完成合圍而落下帷幕,李宗仁指定孫連仲負責斷後,滇軍守衛徐州城垣,掩護大軍轉移。

6月初,滇軍成功突圍,轉道豫南到達鄂北黃陂整理,清點人數尚存官兵伙伕18494人,武器裝備除了留守後方的山炮營、工兵營、輜重營不計外,現有步槍2758支、輕機槍302挺、重機槍66挺、高射機槍12挺、迫擊炮24門。由此可見,抗戰初期各黨各派共赴國難,無論蔣介石的中央軍,還是龍雲的滇軍、李宗仁的桂軍、閻錫山的晉綏軍,大家都是努力抗戰的,我們要向所有爲國犧牲的官兵敬禮!參考文獻

1、《滇軍抗戰密電》,雲南省檔案館(非賣品)。

2、《徐州會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

3、《雲南抗日風雲老照片》,雲南省檔案館,2005年版。

4、《臺兒莊大戰:滇軍參戰史實》,山東省棗莊市政協文史委、民盟棗莊市委、棗莊市檔案局編(非賣品)。

5、《滇軍出滇抗戰記》,雲南省政協文史委,1995年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