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八年四月,歸隱山林的劉伯溫在家病逝。臨終前他交代兒子給朱元璋送去一本書、一筐魚和一句話。不過這句話要等來日朱元璋親自來問,才能告訴他。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劉伯溫是有名的神算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所以這麼做肯定是有他的用意。

洪武八年正月,劉伯溫按照慣例到京城,給朱元璋賀新年,不料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安排胡惟庸帶着御醫去給劉伯溫瞧病。

劉伯溫喫了幾副御醫開的藥後,感覺肚子一直疼痛,風寒怎麼會肚子痛呢?劉伯溫一聯想,估計是御醫的藥有問題,而胡惟庸、御醫肯定沒那麼大膽子,這一切肯定是朱元璋的意思。

於是劉伯溫去覲見了朱元璋,表了一下自己的忠心,並隱晦地提到了藥的事。不料朱元璋竟輕描淡寫地安撫他安心喫藥養病,看來朱元璋是鐵了心地要致自己於死地。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按理說自己早已告老還鄉,又無兵無權,皇帝爲什麼要這麼做呢?

劉伯溫想了幾日,才終於明白過來,原來朱元璋擔心的是他手裏那本《天甲奇書》。劉伯溫想到此處,不僅背脊發冷,這本書弄不好還得殃及子孫,得趕緊交給皇帝。

朱元璋收到書後,很滿意,並沒有爲難劉伯溫的後代,不過他對那筐魚並沒有在意,以爲是劉伯溫臨終前表表孝心。

17年後,也就是洪武二十五年,大明的皇太子朱標突然離世,年僅古稀的朱元璋悲痛欲絕。

兒子的去世固然難過,但自己爲了朱標的繼位鋪了這麼多年的路,如今他卻撒手而去,大明的江山該如何是好?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朱元璋的子孫倒不少,但該如何選擇呢?要是劉伯溫還在世就好了,他博古通今,能提提好的建議。想到這裏,朱元璋突然想起了17年前的那筐魚,劉伯溫肯定是有用意的。

於是朱元璋找來了劉伯溫的兒子劉璟,問他父親臨終前可有什麼遺言。劉璟趕緊把父親的話轉告給了朱元璋,大概的意思是:爲政者信和仁,可佑我朝千秋萬代。

這是讓朱元璋從子孫中挑誠信和仁孝的子孫繼位的意思,朱元璋接着問那筐魚是什麼意思。但這個劉璟確實也不知道。

朱元璋按照劉伯溫的建議,選擇了頗有父親仁孝之風的孫子朱允炆繼位。接着他又開始琢磨那筐魚的用意。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有一天朱元璋終於想起了很多年前,劉伯溫跟他講過一件跟魚有關聯的故事。

話說有個商人在渡河時掉到了水裏,看到岸邊有個打魚的漁夫,就高喊來救他,並許諾送給漁夫一百兩銀子。

商人被救上岸後,結果只給了十兩銀子。漁夫很不高興,但又沒辦法,只得走了。

幾年後,商人過河,不料運氣不好又掉到了河裏。但恰好又碰到了那位漁夫,商人又承諾出錢,不過漁夫不再信他,最後商人溺水而死。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當年劉伯溫是規勸朱元璋要講誠信,如今重提,朱元璋心裏知道劉伯溫肯定不是爲了來諷刺他,應該是提示他什麼?

想了半天,朱元璋總算弄明白了,原來劉伯溫是擔心他殺光了這些文臣武將,誰來保他的大明江山。未來小孫子繼位,就面臨這個問題。

有了劉伯溫的提示,朱元璋做了一番周密的安排。文臣方面,他爲朱允炆挑選了方孝孺、齊泰、黃子澄三個頂樑柱。

至於武將,如今大明的兵權都是掌握在自己的兒子手裏,且相互牽制,因萬無一失。

不過爲了保險起見,朱元璋還是靠了一下小孫子:“如果叔叔們有異心,你該怎麼應付?”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朱允炆想了一會回答道:“先以德收人心,再以法約其行,還不行就削藩或該封地,都不行最後一步就是刀兵相向。”

這個答案朱元璋很滿意,無懈可擊,看來自己沒看走眼。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不帶遺憾、安心地離開了人世。

不過這次英明一世的朱元璋,還是看走眼了。他的孫子朱允炆心口不一,繼位僅一個月,就毫無理由地對叔叔們走了第三步到第五步。

最後逼反了四叔朱棣,而其他的叔叔則是坐山觀虎鬥,朱允炆落了個下落不明的悲慘下場。從劉伯溫臨終提到的信和仁來看,或許他真的早已預見了今天這個結局。

劉伯溫去世後送給朱元璋一本書、一筐魚,17年後朱元璋後悔不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