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片場】是芥末堆推出的電影賞析欄目,以影評形式爲讀者甄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優質電影,挖掘電影中的教育內涵,揭示教育的生活性、社會性和哲理性。

芥末堆 阿飛醬 10 月 1 日手記

第一次看電影《房間(Room)》是在大學的心理學課上,老師藉助片中女主角的遭遇講述創傷後應激障礙 ( PTSD ) 的概念。拋開心理學角度的分析,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感動是母親喬伊在極端條件下仍然守護住了孩子的童真,而兒子傑克在愛與成長中,兩次拯救了瀕臨崩潰的母親。

這部電影改編自愛爾蘭作家愛瑪 · 多諾霍的同名小說,作者的創作來源於 2008 年轟動世界的奧地利人約瑟夫 · 弗萊茨勒囚禁親生女兒伊麗莎白案。但是這部電影在情節設置上,對暴力和犯罪的部分輕輕帶過,更多的關注教育和親情層面。

這部電影也讓我瞭解到,家庭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即使世界再糟糕,也能夠因爲愛的存在而接納並熱愛它。

逃離房間

故事開始,一對母子出現在一個封閉狹小的房間,這個房間大門緊閉,裏面的傢俱有限且破爛。一張單人牀、一張桌子、兩張椅子、一個洗手檯、一個冰箱、一臺電視、一個馬桶和一個浴缸。這個擁擠的空間就是傑克長大的地方。

傑克每天早上醒來會和這些傢俱說早安。對他而言,媽媽和這個空間,就構成了整個世界。7 年間,母子二人從未踏出過這裏一步,與外界唯一的聯繫就是一扇天窗,透過這個天窗,母子二人才能感受時間和季節變化。

母子二人生活的房間

但是母子二人卻在這個空間裏過着簡單而快樂的日子。早上起牀後,他們會喫一頓普通的美式早餐:牛奶衝麥片。早餐後喬伊打掃衛生,傑克坐在地上看電視,不停地問媽媽各種精靈古怪的問題。房間也是運動場,他們做拉伸運動,也進行 " 長跑訓練 ",喬伊定期給傑克量身高,兩個人會因爲這點滴的變化而歡呼雀躍。

直到傑克 5 歲生日,故事開始出現轉折。原來這並不是他們的家,而是關押他們的 " 牢籠 "。七年前,17 歲的喬伊在放學的路上遇到 " 老尼克 ",他謊稱自己的狗生病請求喬伊幫忙,從小被父母教育要善良的喬伊輕信了他的話。從此,喬伊被囚禁在這個棚屋 7 年,期間被 " 老尼克 " 強姦施虐,兩年後生下了兒子傑克。

在傑克 5 歲生日當天,喬伊和 " 老尼克 " 發生爭執,原來 " 老尼克 " 已經失業了好幾個月,他經濟上的拮据開始威脅到母子二人基本的生存。另外," 老尼克 " 開始對傑克產生興趣,這讓喬伊感到驚恐,五年間她從未讓二人見面,她從身心上排斥 " 老尼克 " 與傑克的接觸,似乎杜絕他們的碰面,才能保證傑克完完全全屬於自己,和厭惡的 " 老尼克 " 不產生絲毫聯繫。

於是她必須打破此前爲傑克營造的 " 童話世界 ",讓他了解房間外面的世界,這樣他們纔能有逃出房間的機會。儘管說出實情讓傑克一度難以接受,這個房間是他出生以來所接觸到的全部世界,這裏有他的 " 朋友 " 們,喬伊的話幾乎粉碎了他對這個房間所有美好的想象,他大聲的對媽媽吼 "I hate you(我恨你)",和媽媽的關係一度陷入僵硬。但是經過一天的思考,爲了媽媽,他願意突破自己的恐懼,接受媽媽的逃生訓練。

傑克第一次看到房間外的世界

喬伊策劃第一次逃亡時,讓傑克假裝發燒,想讓 " 老尼克 " 送他去急診室,結果 " 老尼克 " 只答應去買抗生素回來,計劃無奈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喬伊讓傑克裝死,計劃在 " 老尼克 " 運 " 屍體 " 出去掩埋的時候,讓傑克跳車逃亡。儘管傑克從未踏出過棚屋,他也對即將要做的 " 冒險 " 充滿了恐懼,但是爲了媽媽,他努力克服恐懼出逃成功,最終在警察的幫助下救出了媽媽。

真正和心理牢籠說再見

電影的上半場,所有人都爲喬伊母子能逃出深淵鬆了一口氣。但是這僅是一個小高潮,如果說走出棚屋是重獲了身體的自由,那麼重新踏入這個世界則給喬伊套上了心靈的枷鎖,對於喬伊來說,她要面臨的困難或許纔剛剛開始。

喬伊與這個世界 " 脫節 " 了 7 年。期間,她的父母離婚,各自過着歲月靜好的生活,父親甚至難以接納傑克的存在;學生時代最親密的朋友也有自己的生活。喬伊被拐騙、侮辱和囚禁的痛苦,最終彷彿早已被人遺忘,只有她一個人默默承受。

因此她陷入巨大的負面情緒,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傑克成了她最後的精神支柱。直到一次媒體採訪,女記者問喬伊:" 爲什麼不讓 " 老尼克 " 把傑克送走讓人收養,讓他擁有正常的童年,儘管這犧牲很大,但是這對傑克纔是更好的選擇。" 這個提問徹底擊垮了喬伊的心靈防線。

於是,在某一個深夜,趁家人熟睡,喬伊選擇在浴室自殺,幸虧傑克及時發現,再一次救了媽媽。喬伊在療養院住了很長時間,傑克很擔心媽媽,他在電話中要求媽媽 " 馬上回來 "。他翻看媽媽小時候的照片,玩了所有媽媽在棚屋裏描述過的美好玩具,但是卻覺得時間很難熬,因爲媽媽不在他的身邊。爲了給予媽媽力量,傑克剪短了他出生以來就留有的長髮,這個代表他 " 力量源泉 " 的象徵,他要剪下來送給自己的媽媽。

後來,喬伊病癒回到家中,母子二人進行了一次敞開心扉的談話。

喬伊:對不起,傑克。

傑克:沒關係。

喬伊:我不是一個好媽媽。

傑克:但你是我的媽媽啊。沒關係,別再做傻事了。

影片的最後,傑克提議回棚屋看看,喬伊之前一直反對,對她來說,那個地方代表着痛苦和絕望。但是這一次,喬伊答應了傑克。回到房間以後,傑克向盆栽、椅子、桌子、衣櫃、天窗道別,鄭重其事地離開他心中 " 真正的家 ",這個他出生成長的地方。他也讓媽媽和房間道別,彷彿是鼓勵媽媽向她曾經的噩夢揮手說再見。

" 因爲媽媽一直在那裏 "

也許很多人會產生和女記者同樣的疑惑:爲什麼不把傑克送給別人收養,讓他擁有正常的童年。但是我認爲,喬伊作爲一個母親,已經竭盡所能給了傑克最寶貴的財富:學會熱愛這個世界。

棚屋是喬伊的噩夢,但是她並沒有把這種消極的情緒灌輸給傑克,而是在有限的空間裏給他創造了一個 " 童話 ",讓他用愛的眼神看待每一個事物。傑克每天早上起牀會逐一和所有傢俱說早安,把老鼠當作自己的朋友還給它餵食,幻想自己有一條小狗 " 阿福 ",最好的朋友是用蛋殼串起來的 " 蛋殼蛇 ",把裝滿水的浴缸當作是 " 大海 "。就連喬伊恨之入骨的 " 老尼克 ",在傑克眼裏,他是會變食物和玩具的魔法師。

有一次外婆問他,房間那麼小爲什麼可以做那麼多事,傑克卻形容房間四通八達,無邊無際。成年人眼中這個房間所有的不堪和罪惡,在傑克看來,都是愛開始的地方," 因爲媽媽一直在那裏 "。

離開棚屋之後,傑克並非一開始就融入這個陌生的世界,他也害怕迷茫。在醫院第一次見到真實的人,害怕地躲進媽媽的懷裏。爲了避免空氣中的病菌需要一直戴着口罩,戴着墨鏡防止刺眼的陽光,第一次走樓梯也要小心翼翼,爲了找回在棚屋的熟悉感,只用手機看熟悉的動畫,從不碰正常小孩子玩的普通玩具,甚至一度想回到四歲的時候。

可是他爲了媽媽剪掉頭髮之後,他似乎變得更加勇敢,找到了新的朋友,和家裏的小狗玩耍在草坪上奔跑,回到棚屋和過去一切認真的告別。他開始理解並接納這個世界。" 媽媽和我做了一個決定,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所以我們每樣都要嘗試,這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有時候還很恐怖,但沒事,因爲你還和我在一起。"

其實電影中傑克能兩次拯救自己的母親,也正是喬伊勇敢堅強的體現。沒有把傑克送給別人領養,並不是她懦弱自私,在我看來卻是一種更偉大的犧牲。她在內心充滿傷痛的情況下,卻把傑克的童年保護的很完整,讓傑克勇敢而善良,對這個世界充滿美好的期許,下定決心和媽媽一起勇敢地探索這個世界。

作爲旁觀者,沒有什麼權力對喬伊的做法橫加指責。她的確不是世俗意義上成功的母親。但是兒子傑克之所以能夠在畸形的成長空間中變得如此善良勇敢,離不開喬伊的選擇。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