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末片場】是芥末堆推出的電影賞析欄目,以影評形式爲讀者甄選具有教育意義的優質電影,挖掘電影中的教育內涵,揭示教育的生活性、社會性和哲理性。

芥末堆 未微 10 月 7 日手記

《An Education》,中譯爲《成長教育》,講述了 16 歲少女 Jenny 邂逅了 35 歲中年男人 David 的故事。

David 有錢有趣、談吐合宜、風度翩翩。他帶 Jenny 去聽音樂會、去高檔餐廳享受晚宴、去拍賣會競拍、去巴黎旅遊。生活藉此向 Jenny 展現了它的另一面:柔軟、文藝、愜意,像少女們想象中的一樣美好。

Jenny 毫不費力地得到了這一切。她開始困惑:枯燥的學校生活、複雜的拉丁語學習、費力的課程論文、爲了申請牛津大學而百般修飾的簡歷——這一切還有什麼意義呢?

對於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中成長、努力過的中國學生來說,這個問題並不陌生。教育似乎是由一個痛苦的過程和一個甜蜜的結果組成的。

" 大學裏想怎麼玩就怎麼玩 "、" 聽音樂會、出入高檔餐廳 "、" 拿到 TOP 大學的學位 "、" 過上更好的生活 "、" 實現階層的躍升 "、" 嫁個有錢人 "。這些目標混在一起,似乎都是通過教育能達到的。究竟哪個纔是教育的意義,卻沒有答案。

Part 1

人生的前 16 年中,Jenny 不需要思考教育的意義。

按照學校及父母的安排,Jenny 學習的課程非常全面,囊括了成爲一個淑女以及拿到牛津的 offer 所需要的一切。包括走路的儀態、必要的烹飪技巧、交際舞的舞姿、英文文學、拉丁語、法語等等,Jenny 在所有的科目上都表現優異,即便是複雜艱深的拉丁語,也能拿到 A+的成績。

除了課業之外,Jenny 熱愛音樂,大提琴是她的最愛。然而父親對於音樂全無興趣,也不希望女兒在愛好上花費時間。

當 Jenny 提出不想繼續參加青年管絃樂隊時,父親堅決地拒絕了。

對父親而言,大提琴也好,管絃樂隊也好,意義都在於通過牛津的申請。父親並不真正關心 Jenny 本人的意見。Jenny 雖然聽從了父親的安排,內心的想法卻與父親全然不同。

在與 David 第一次見面中,Jenny 吐露了她的願望,非常簡單,但目前顯然無法實現。

從影片中可以看出,對父母而言,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女兒進入牛津大學,進而融入上層社會的圈子。對 Jenny 本人而言,進入牛津最大的意義在於自由,在於獲取按自己意志生活的權力。

Part 2

David 幫 Jenny 實現了願望。

父親禁止 Jenny 去音樂會,David 把第一次約會的地點選在了音樂廳。父親厭惡鮮花、厭惡藝術,David 每天送不同的鮮花,帶 Jenny 去拍賣會拍下她喜歡的畫。藉着拜訪老師的名義,David 和 Jenny 進行過許多次短途旅行,甚至去了 Jenny 一直夢想的巴黎。

音樂會、高檔餐廳、拍賣會、俱樂部、華服珠寶,David 和他的朋友們過着與 Jenny 所知完全不同的生活。面對未知而又嚮往的一切,Jenny 本能地選擇依靠 David,爲他在父母面前打掩護,說服自己接受 David 不光彩的收入和職業,獻出自己的初夜。

對於二人的關係,Jenny 父母的態度非常微妙。

Jenny 的父母是第一代搬遷到倫敦的中產階級移民,在倫敦,他們沒有朋友,與繁華文藝的倫敦生活格格不入。Jenny 自然而然成爲了全家人的焦點,他們無比重視女兒的教育,嚴格盤問每一個進入家門的男孩子。某種程度上,Jenny 承擔着父母 " 融入圈子 " 或者說 " 階級躍升 " 的希望。

當 David 第一次出現在家中,出乎意料或者說意料之中地,Jenny 的父母——古板固執的中年男人與溫順和藹的妻子,感到不知所措,結結巴巴地對 David,以及他筆挺的西裝、昂貴的皮鞋、限量產的小汽車,表示歡迎。

David 禮貌而坦然,像是已經來過無數次一樣。寒暄幾句之後,他問:" 快要遲到了,我們可以走了嗎?"Jenny 看向父親,按流程本該由父親進行盤問或者拒絕。然而面對 David 似是疑惑的目光,父親思前想後,開口道:" 從這裏去音樂廳需要怎麼走?" 任憑一個 35 歲的背景成謎的中年男子帶走了他們珍視了 16 年的女兒。

David 憑着獨特的魔力,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偷走了這個家中最寶貴的珍寶。

第一次見面,後續的發展就已經在此註定。從這之後,David 頻繁約會 Jenny,藉助各種各樣的理由——探望姑媽、拜訪老師——帶 Jenny 在外過夜。

當 Jenny 的父母聽說 David 向女兒求婚了時,非常平靜地接受了這個消息。還在猶豫的 Jenny,本想從父母這裏獲取指點,此刻卻被父母激怒了。

大家都知道了 Jenny 即將結婚的消息,校長找她談話,本意是告訴這個一直以來本分守矩、成績優異的女學生,學位對於獲得一份工作多麼重要。然而談話的一開始就搞砸了。" 猶太人 " 的論斷戳到了 Jenny 已經被失去控制的境遇變得脆弱焦躁的神經。

面對 Jenny 的質問,校長啞口無言。

很難說 Jenny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是否開心。父母興高采烈地慶祝女兒即將到來的婚禮,直到謊言被揭穿—— David 其實已有婚約。

Jenny 的父母悲痛欲絕,而 Jenny 重新拾起課業,拿到了優異的 A-level 成績,並說服校長做了讓步,同意 Jenny 在家自學後參加考試。

這個夏天的鬧劇結束後,Jenny 如願拿到了牛津大學的錄取通知。

Part 3

David 的騙局最終被揭發使得 Jenny 無可選擇。情節弱化了對這個 16 歲少女個人的想法以及對教育意義的深入探討。

電影中,父母希望 Jenny 藉由教育,嫁給一個上流社會的 " 圈內人 "。他們的想法在時代的背景下無可指摘。

一直希望 Jenny 進入牛津讀書的女老師,看似古板,不善言辭。但從劍橋大學畢業的她,在劇中擔任了啓迪的角色。女老師年過三十依然獨身,家中佈置着法國畫冊、明信片與法國音樂,似乎暗示我們,教育的意義在於個人獨立與自由的靈魂。

電影的結尾沒有告訴我們,經歷了這一切之後,Jenny 對於教育的看法是怎樣的。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