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杏石甘湯,又叫麻杏甘石湯,出自於《傷寒論》,是一首經典名方。現在有很多中成藥,也是以麻杏石甘湯作爲底方來加減的,例如麻杏止咳糖漿、止嗽定喘丸、克咳膠囊、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小兒清肺化痰口服液等。現在的一般認識,麻杏石甘湯主要治療的就是肺熱咳喘,效果不錯。

傷寒論

但是,很多人會有疑惑,這樣一個治療肺熱咳喘的方子,爲什麼只有石膏是清熱藥,而麻黃和苦杏仁都是溫性藥呢?既然是治療肺熱咳喘的方子,爲什麼不多用一些清肺熱或清熱解毒的中藥呢?實際上,從目前以麻杏石甘湯爲底方的中成藥來看,很多都是增加了清肺熱和止咳化痰的中藥。

寒熱陰陽

那麼,麻杏石甘湯就是治療肺熱咳喘的嗎?

首先,我們來看一看,《傷寒論》裏是怎麼描述這個藥的。在《傷寒論》裏第63條說到“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從組方配伍角度看,麻杏石甘湯是麻黃湯的變方,是在麻黃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的基礎上,去掉了桂枝,增加了石膏而來的。因此,對於麻杏石甘湯的第一個觀點應該是:麻杏石甘湯與麻黃湯是一個系列的衍生變方。

麻黃

那麼,麻黃湯是治療什麼的呢?麻黃湯是治療發熱無汗的代表方,代表性症狀是“頭痛發熱、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是一個典型的外感寒邪的治療方。寒邪束表,邪氣聚集在肌表,影響了人體與外界正常的能量交換,於是出現了發熱,出現了無汗,出現了頭痛全身痛,出現了咳喘。通過發汗,將邪氣祛除,也實現了人體與外界的正常能量交換。簡單地說,麻黃湯就是用來發汗的。我們再看看麻杏石甘湯的條文“發汗後,不可……”,也就是說,這個患者本來是用發汗來治療的,也就很可能是外感寒邪束表的感冒。因此,對於麻杏石甘湯的第二個觀點是:麻杏石甘湯是用於治療(麻黃湯)發汗後患者病情變化後的方子。

苦杏仁

既然病情變了,方子也要變。病情怎麼變化了呢?很簡單,原來無汗,現在汗出,原來可能有大熱,現在無大熱。爲什麼現在有汗出,爲什麼現在無大熱,很顯然,寒邪束表的情況得到了緩解,並不像以前“閉”的那麼緊了。但是,因爲無大熱但可能有低熱,雖然汗出但可能不是正常的汗出,所以還是有病,還是得治。因此,對於麻杏石甘湯的第三個觀點是:麻杏石甘湯去掉桂枝加石膏的目的,是爲了在延續麻黃湯發汗祛實邪的同時,減弱這種作用,並增加一定的清肺熱的作用。

石膏

綜上,這就是我們對於麻杏石甘湯的認識,簡單地說,就是“寒邪入裏化熱”或者“寒包火”型的表證(感冒)。主要症狀就是不發高燒(有或沒有低燒)、會出汗、會怕冷或怕風、有咳嗽或喘息的表現、有痰或無痰,其實這種感冒表現還是挺多的。這種情況下,使用麻杏石甘湯都是可以的。

甘草

最後回到那個問題,麻杏石甘湯是治療肺熱咳喘的嗎?其實,麻杏石甘湯並不是治療單純肺熱咳喘的方子,而是麻黃湯的變種衍生方,主要治療寒邪入裏化熱但仍然需要驅散外感邪氣的解表方哦。

【小金藥師說藥事】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