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獲得授權,來自微信公衆號:KnowYourself,泛心理科普與服務,美好生活從瞭解自我開始。

今天收到好朋友的消息:

或許很多人都有過相似的顧慮,尤其是女生:如果太容易被追到,對方會不會不那麼珍惜自己?

而“情感專家”和“過來人”們給出的建議又自相矛盾:一些人提倡在關係中(尤其是女生)要“矜持”,不要輕易被追到,而另一些人則鼓勵人們要袒露真心,不要“吊着對方”。

那麼,太容易被追到,真的會不被珍惜嗎?在追求-被追求的關係中,到底應該怎麼做?我們今天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文章中引用文獻探討羣體均爲異性戀,不一定適用於LGBTQ人羣的追求關係)

在這裏要給大家一個前方預警!在做今天這個主題的文獻綜述前,我也不相信這個結果!相關研究結果可能會有點刷三觀!

人們在被追求時,會如何回應對方、與對方互動?我們參考西悉尼大學2013年發表的一項相關研究(Jonason & Li, 2013),並考慮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現,可以將被追求者劃分爲3種類型:

1. 熱情型(High Availability)

這一類就是我們通常所謂比較好追的類型。你可能會非常熱烈地回應自己的追求者:消息秒回,有約必赴。

你總是會爲對方留出空餘時間,在對方計劃有變時跟着改變自己的時間安排,甚至推掉其他人的邀約。你會主動尋求對方的關注,積極與對方互動,透露關於自己的許多信息。

在對方做出試探,比如詢問你對TA的感覺時,你會直接而明確地表達好感,表示希望進一步發展。你不排斥和對方有肢體接觸,也不抗拒對方的性暗示(或明示)。對方非常容易判斷出來你對TA也是有興趣的。

2. 忽冷忽熱型(Medium Availability)

如果你採取這一方式來回應追求者,你可能仍然對對方示好,但態度是相對不明確的。你還是會回覆對方消息,與對方保持良好的互動,但不會秒回,也不會知無不言。對方發出邀約時,你並不總是會赴約,而是隻在自己和對方時間合適時才同意。你時常在忙一些和對方無關的事,或是也在約會其他人。

你的行蹤和時間表都是不易掌握的,對對方的態度也在浮動變化。你偶爾也尋求對方的關注,但看起來並沒有特別上心。你或許會和對方調情,但是隻接受偶然的肢體接觸,且拒絕回應對方的性暗示。在對方看來,你對TA是有些興趣,但有些時候這份興趣會消退;追求成功不是不可能,但好像也有些難度。

3. 高冷型(Low Availability)

如果你是這一類型,可能在追求者眼中,你特別難追。你看起來對對方興趣不大,平時總是很忙,不太回覆對方消息,對方也很難約你出來見面。你幾乎不主動尋求對方的關注,對進一步發展也顯得沒什麼興趣。你不會被對方牽動情緒,也極少和對方講起關於自己的事。你可能對和對方發生肢體接觸比較抗拒。追求者會感覺和你很有距離感,在生活中的交集也比較少。

而更多的心理學研究也指出,被追求時這些不同的回應方式,確實會影響關係的發展方向,以及被追求者在對方眼中的吸引力。

*太好追的人,可能更容易被視爲休閒性的對象

西悉尼大學這則研究表明,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傾向於和最好追的“熱情型”對象發展休閒性關係(casual sex),而和不那麼好追的“忽冷忽熱型”對象發展約會(dating)或有承諾的關係(committed relationship)。也就是說,如果被追求的一方對於關係的期待是長期的、較爲“走心”的,那麼太容易被追到的話,確實可能會無法如願。

這其中也有顯著的性別差異:男性比女性更傾向於和“熱情型”的被追求者發展休閒性關係。另外,約1/3的男性被試也表示,願意和最難追的“高冷型”發展有承諾的浪漫關係;在女性被試中這一比例則相對較低(Jonason & Li, 2013)。

*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好追,可能會提升吸引力,促使追求者投入更多

在追求階段,人們在感覺對方不那麼好追時,會感覺對方更有吸引力,也更願意在對方身上投入。這種投入可能體現在金錢方面。在上述研究的後續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越是難追的對象,追求者會願意請他們去更貴的餐廳喫飯。

即使在兩個人剛剛開始接觸、約會的時候,人們已經開始認爲不好追的人更有吸引力了。2014年,Dai及研究團隊在一項關於約會策略的研究中發現,在男性被試對約會對象感興趣的前提下,他們會對那些積極、好追的女性更有好感,覺得她們更親切;但是,他們認爲被動、高冷的女性更有吸引力,也更有興趣和她們繼續約會或進一步發展(Dai, Dong, & Jia, 2014)。

除了被動、高冷的表現,不明說自己對對方的感覺也會帶來吸引力,並讓追求者投入更多的心思。在2011年的一則研究中,研究者讓女性被試瀏覽一些男性的社交媒體資料,並告知她們這些男性都已經瀏覽過她們的基本信息。

接下來,研究者隨機告知這些女性,資料中男性對她們的反饋是:1)非常喜歡她們;2)興趣普通;3)不太確定自己的感受。研究結果表明,女性被試最喜歡、認爲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不太確定自己感受”的男性,而且在幾天甚至幾個星期裏都想着他們(Whitchurch, Wilson, & Gilbert, 2011)。

對此,心理學家Gary Lewandowski解釋說,這種“不明說”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而大腦會花更多的心力來處理關於可能性的信息,所以從主觀感受上,人們總會惦記着那些不給明確回應的被追求者。

1. 親密關係也遵循稀有原理(The Scarcity Principle)

心理學教授Robert Cialdini在他關於影響力(influence)的著作中提出了稀有原理(the scarcity principle):當一個機會變得更渺茫時,它對於人們的價值也就越高。就像英國作家G.K. Chesterton說的那樣:愛任何事物的方法,就是要意識到你可能會失去它。

這一原理最典型的應用是在市場推廣領域,通過限量和限時來引起人們的購買慾。比如,前幾天刷爆朋友圈的星巴克貓爪杯,就是商家利用稀有原理設計定時限量發售及宣傳話術,讓人們非常渴望擁有這款貓爪杯,高估它的價值,認爲花大價錢、大力氣去購買它是值得的。

儘管不能完全以看待物品的方式看待愛情,但稀有原理同樣也適用於親密關係。無論表現爲忽冷忽熱還是高冷,不好追的人們隨時都在釋放“機會難得”的訊號,讓追求者感到自己有可能會失去對方,從而更珍惜和對方相處的過程,主觀上也認爲對方值得自己更進一步的付出。

2. “贏得芳心”的過程讓人着迷

《小王子》裏有這樣一句話:“是你在你的玫瑰花身上耗費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花變得如此重要。”後來,在1965年,心理學家Elliot Aronson和Darwyn Linder提出了吸引力的獲得-失去理論(the gain-loss theory of attraction),與作家的想法不謀而合。

吸引力的獲得-失去理論指出,我們是否喜歡另一個人,關鍵的影響因素在於我們是否得到更多、失去更少。Aronson和Linder在研究中發現,比一開始就擺在面前的喜歡,通過努力贏得的芳心更有吸引力。假使我們是追求者,讓一開始不喜歡我們的人最終喜歡上我們,即意味着對方對我們的喜歡在不斷增加,我們一直在獲得對方的喜歡,而這種獲得讓我們變得更在乎對方。

3. 不好追的行爲體現出較高的伴侶價值(High Mate-value)

不好追的人們的典型行爲,包括經常有自己的事要忙、不隨叫隨到、與其他異性保持社交關係、不會因爲對方的示好而過快投入感情,等等,都可能代表被追求者擁有較高的伴侶價值(Jonason & Li, 2013)。可以說,那些不容易被追到的人,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會更加獨立、更自信,也更有主見。他們不會因爲被追求而自亂陣腳,影響原本的生活節奏。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給自己時間考量即將開展關係,而不是輕易答應追求,意味着被追求者對感情有一定態度,且願意爲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如果你一旦被追求就非常容易陷進去,不敢或做不到相對理性地審視你的追求者,可能說明你自身有一些未解決的心理困擾,比如空虛、焦慮或低自尊,而想要借戀情來逃避這些困擾。而這些問題也可能會在關係推進後逐步暴露出來。

當被追求者不那麼好追時,會對戀情有諸多積極作用。但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仍要根據自身的情況,以及和追求者的關係,來確定做出回應的策略。如果你正在被追求,但在猶豫要不要和對方進一步發展,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你需要分辨自己是真的喜歡對方,還是想要通過被喜歡來暫時逃避內心自己不願面對的部分。

被追求的一方也要對感情有所判斷。先花一些時間,探索自己真實的想法。也許你會發現,你之所以擔心對方會不珍惜你,並不是因爲你想要發展長期、有承諾的關係,而是因爲你害怕失去對方在追求階段表現出來的熱情。但你需要明白的是,這份熱情總會是暫時的。它不是親密關係的常態。

其次,你可以試着換位思考,站在追求者的立場上考量你們的關係。你可能會發現,追求者看起來很熱情,積極地追求你,推進關係,其實對你仍然是不夠了解的。你們之間談論珍惜與否還爲時過早。在這種情況下,重要的可能並不是接受或不接受追求,而是給彼此一個繼續互相瞭解的契機。

當然,如果你確實是也喜歡對方的,你可以適度給對方製造一些挑戰,通過讓自己表現得不那麼好追,來引導對方更多地投入這段感情。

但也不要用力過猛。一味讓自己難被追到,過度關注情感遊戲,可能會吸引那些只想着征服你的“浪子”,而讓那些真心喜歡你卻選擇尊重你意願的人感到受挫。

儘管今天有很多的文獻,支持被追的人要給對方製造障礙,但我私人仍然渴望着彼此毫不保留、毫不隱瞞地向對方靠近的愛情。在我關於愛情的理想中,我們不會受到這樣的心理因素的振盪,而是因爲對方靠近自己感到幸運、狂喜,因而只想緊緊抓住對方。

相比這樣赤誠的體驗,任何蓄意製造的障礙、策略,都讓我覺得最理想的愛情受到了折損。

我不知道我的愛情觀是否不夠現實。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你們對於這個問題是怎麼看呢?

Reference:

Aronson, E. & Linder, D. (1965). Gain and loss of esteem as determinants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2), 156-171.

Cialdini, R.B. (2009). Influence: Science and Practice. Boston: Pearson.

Dai, X., Dong, P., & Jia, J. S. (2014). When does playing hard to get increase romantic attra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3, 521-526.

Jonason, P. K., & Li, N. P. (2013). Playing hard to get: Manipulating one's perceived availability as a mate.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7, 458-469.

Malia, M. (2017). Playing Hard to Get Is Effective, According to Psych Researchers. Tonic.

Whitchurch, E. R., Wilson, T. D., & Gilbert, D. T. (2011). “He Loves Me, He Loves Me Not . . . ”: Uncertainty Can Increase Romantic Attr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2), 172–175.

(編輯:咖啡糖)

子宮的呼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