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衆提問

孩子今年上高一了,我們發現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開始對異性產生好感,特別注意自己的外表和穿着打扮。作爲家長,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些都是青春期的正常現象,但另一方面又會擔心異性交往會帶來一些問題,如耽誤學習成績,孩子把握不好尺度等等。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正確處理異性關係呢?

專家觀點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學潘璐:異性交往是青春期孩子一種很正常的心理需求,家長首先讓自己用積極的心態去看待這件事,能看到異性交往對於孩子心理發展的積極意義,如有助於孩子認識自我、豐富個性、能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有調查顯示,大多數青少年都希望父母能爲他們提供異性交往的有效方法。但很多孩子不願意說的原因是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讓他們強烈渴望得到平等和尊重,不願總聽父母說教,又或者是不好意思說,也有的擔心父母不能理解、會責備自己沒有把心思都放在學習上。其實,當家長能把孩子當作自己的朋友一樣尊重對待,給予孩子多一些信任,鼓勵孩子在平日裏與異性同伴互相激勵、互相學習,孩子自然也願意袒露心聲,讓家長更多瞭解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有助於打消家長對孩子異性交往的過多憂慮。

心理學認爲,界限是指在人際關係中,個體清楚地知道自己與他人的責任和權利範圍,既保護自己的個人空間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個人空間。所有的關係都有界限,分爲外部界限和內部界限,外部界限包括身體界限和物資界限,內部界限包括心理界限和情緒界限。家長可以重點與孩子探討在異性交往中的身體界限和心理界限。身體界限指每個人能夠忍受別人觸碰的限度,它不僅指的是身體的接觸,還包括感覺。家長可以與孩子探討的是,在異性交往中認識並守護自己的身體界限,以及不去觸碰他人的身體界限。心理界限指分清楚別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家長可以與孩子探討的是,在異性交往中建立並堅持自己的底線原則,學會拒絕,要正視自己的性別角色,保護自己的隱私,以及尊重異性及他人的隱私。

此外,無論孩子是否已經有了喜歡的對象,這都是一個可以敞開來談的話題。青春期的孩子對於異性之間的“好感”、“喜歡”是很好奇的,家長們可以與孩子分享自己的戀愛故事,探討什麼是“喜歡”,什麼是“愛”。家長可以表達尊重孩子對某個異性同學的“好感”,這是一份很美好的情愫,但不支持過早的談論愛情,因爲初高中階段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還沒到達能夠成熟地表達愛和接受愛的階段,這種“好感”是對對方的一種信任或欣賞。所以在中學階段孩子可以把對對方的欣賞變成自己成長的一種動力,學習的一種助力,讓孩子明白對異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事,只是要耐心等待合適的時候(成人),再發展更深層次的感情,他清楚這個邊界就可以。

青春期的異性交往是孩子走出家庭、認識異性的初始學習階段,家長的尊重、理解、多溝通,以及合理引導、耐心陪伴,都會幫助孩子們順利地度過這個時期並走向成熟。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