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義誠

據報道,2016年英國女性平均每人都會有14個包包,以配合不同場合使用,而中國女性對包的熱愛也不輸給大不列顛的女人。曾有“天貓女王節”的數據顯示,有35萬中國女性一年至少購買12個包包。

“包”治百病,似乎成了閨蜜間心照不宣的共識,爲什麼女性如此偏愛“買包”呢?

是什麼讓女性如此沉迷於“買包”

在古代,女性負責收集(採摘),男性負責攻擊(狩獵)。每當有采集活動,女人都會帶上籃子或者獸皮皮包出去,“包”就成了女性的必備生活用品。由這一分工帶來的愉悅感已經留在了基因裏,造就了女性對包的情有獨鍾。

當然,這一進化心理學上的推測只能解釋女性喜歡“包”,卻無法說通爲什麼女性總是偏愛昂貴的名牌包。事實上,女性對“貴而無用”的東西的喜歡,還源於對“愛”的需求。

有研究顯示,奢侈品可能會讓女性感覺“被愛”。研究者讓兩組女性參與者分別閱讀一段關於“某女和男朋友參加聚會”的文章,文章大部分內容都是一致的,除了在描述女士穿着和佩戴珠寶時有所不同——文章A版本是說她穿的都是大牌貨(奢侈品),B版本則描述爲普通貨。在參與者們讀完後,需要評價“你覺得這位男友有多愛女友”。結果顯示,讀了穿奢侈品這版文字的被試者會覺得男友愛女友更多一些;在第二個實驗中,研究者則讓她們想象有另一個女性要搶你的男朋友——想看這種情況是否會激發女性的“防禦性購物”。結果顯示,當被試者感到有人跟她競爭男友時,確實會啓動“奢侈品購物動機”。由此可見,從心理學角度來講,女性購買名牌包的另一個重要動機,在於向潛在競爭者示威——“看到沒?他願意給我買奢侈品,可在意我了,你就別打他的主意了。”

當然,女性有許多途徑可以獲得購物帶來的情緒價值。除了包包之外,還有許多商品給女性帶來“被愛”的感覺。

一項關於“零售療法”的研究顯示:除了包包之外,女性最常選擇購買的物品前三名爲衣服、食品、鞋子。相比之下,男性則更加偏愛食品、電子產品、電影/音樂。

同時,女性還更加依賴線上渠道進行購物。調查顯示,67%的女性主要通過線上購物來實現減壓、緩解情緒的效果,而這主要是由於線上渠道能夠更便捷(足不出戶、節約通勤成本等)、更全面地(各種類型的電商平臺)滿足人們在壓力或情緒之下,短時間內通過購物來療愈的需求。

“買買買”真的是一種情緒療愈

當然,線上購物更容易使女性陷入“衝動型消費”的怪圈——本來沒想買的東西最後還是放進了購物車,或是明知想買的東西並不是必需,卻仍舊忍不住“剁手”。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人類根本就不是一種“理性的動物”。在理性的背後,有一種“無意識動力”推動着我們的行爲,甚至讓我們以爲這種行爲是出於“理性思考”。我們無法單純地通過意志力來控制自己“不買包”,尤其是當這種行爲具有深層的心理意義的時候。

心理學家Lance M. Dodes在他的一本書中專門討論了心理上的無助感和精神成癮之間的關係:“當我們產生情感上的無助和被情緒淹沒的感受時,會產生巨大的焦慮。人們在面對焦慮時,會通過特定的自我調節機制,來保持一種控制感和情緒的穩定感。”購買就可以起到這種調節作用。

相對於獲得物品的使用價值,消費帶來的積極情緒是更爲重要的“剁手”動機。

購物的時候,人是處於一種相對無需動腦的放鬆狀態的。因此,在完成一項複雜困難的工作時,購物作爲一種“短暫的休息”便能夠幫助大腦進行放鬆和調節,提升狀態以更好地找到解決困難的辦法。尤其是線上購物。人們能在繁忙工作的間隙,迅速掏出手機刷一刷電商網站,就像是一場精神減壓放鬆之旅,比起現實生活中的出遊,顯然更加輕便簡單,無需整理行囊,也無需有周全計劃。

除此之外,購物還是一種人們不斷做出自主選擇的過程——這裏不包括那些購物成癮者無法自控的買買買。經歷了這種過程,人們內心對於生活的掌控感自然會獲得提升。

由此可見,大多數時候,買東西確實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購物有心理療愈效果並不是沒有根據的。而靠購物來治癒內心,關鍵在於要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購買行爲的程度。

防剁手祕笈——理性消費的SOS法則

雖然消費可以給我們帶來愉悅體驗,但是如果長期被消費主義衝昏頭腦而陷入“衝動購買”的陷阱,這還是不利於身心健康的。

想要及時從衝動狀態中冷靜下來,不妨試試“SOS法則”:

一、心理上退後一步(S:stepback):提前禁用一鍵購物,比如關閉免密支付和刷臉購物,給自己多一些緩衝時間,然後理清思路,緩緩呼吸,放鬆身心,再伸展身體。把想買的東西加入購物車,延遲滿足,六個小時後再回頭看看還想不想買。

二、重新定位自己(O:orientyourself to what you most deeply value and believe in):想想最珍視的東西,有意識地去思考或者想象什麼對自己來說纔是最重要的,明確自己正常的消費觀和價值觀,去和“真正的自我”相連。例如,想象你有一個銀行賬戶,裏面有一些額外的錢,你會爲了什麼東西或哪些人去存下這筆錢。

三、自我檢查(S:Self-check):明確自己當下的財政壓力有多大,給自己打個分,明確壓力程度後再去做購買決策。作爲預防,還可以給自己設置一個專門的購物錢包,每個月從這上面劃錢,超過就不能預支了,控制住自己。

除此之外,當想買的東西過於昂貴時,我們可以通過購買一些便宜的替代品,騙過我們的大腦,讓大腦以爲自己真的擁有了它。這一做法其實是利用了一種“替代性擁有效應”。心理學家Ian Zimmerman認爲,當人與一件產品產生聯繫時,我們的大腦開始表現得好像我們已經擁有了這件產品。這種聯繫可以是物理聯繫,例如在貨架前觸摸到它;這種聯繫也可以是社會聯繫,即看到別人都在使用某種產品,而產生了比較心理。當然,也可以選擇擁有一件替代品。比如,當你忍不住想“敗”一個香奈兒的時候,買一個COACH或許也可以降低你的消費願望。

(來源 科學闢謠 公衆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