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 年7 月25 日,中国北洋海军牙山护航编队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海上交战,史称丰岛海战

西方报纸上刊载的表现“高升”被击沉的美术作品


据中方当事人“济远”管带方伯谦、“广乙”管带林国祥等人的报告和访谈描述,日本军舰“吉野”鸣放的第一炮实际是空炮,炮膛内并没有装填实弹。日方打响第一炮之后,丰岛附近海面上的空气陷入一阵吊诡的宁静中, 日本军舰并未接续射击,而中国军舰也没有任何的反击回应。根据此后日本政府方面的宣传,以及日本海军军史中的描述,“吉野”舰开响空炮,实际上是日方别有用心的陷阱。

为了营造出是中国军舰主动向日本军舰挑战、日本军舰不得不应战的假象,常备舰队司令坪井航三在第一发射击时选择了发射空炮,以引诱中国军舰以实弹还击。按照常理推想,在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下,中国军舰应该很难辨清日方火炮在鸣响时究竟有没有射出炮弹。如此一来,神经紧绷的中国舰员应该会立刻开炮还击,那时日本政府即可对外宣称日本军舰只是鸣放礼炮,而中国军舰竟开炮攻击日舰,从而将开战的责任完全推到中国海军头上。日方没有想到的是,在“吉野”舰开炮后,北洋海军“济远”“广乙”均判断出是空炮,因而未做任何过激反应,只是默默沿着自己的航路航行。

一计不成,日方又施一计。丰岛海战后日方的军史、新闻报道中均诡称此战的起因是日舰向中国军舰升旗敬礼、鸣放礼炮后,中国军舰不以礼炮回礼,所以日舰才向傲慢无礼的中国军舰发起攻击。在日方无论如何都要挑起战火的背景下,北洋海军不管做出什么举动,都会被对方歪曲为引发战争的原因。

几分钟过去了,日舰还没有等到计划中的中国海军开炮还击,遂开始了实弹攻击。上午7时45分,“吉野”舰左舷火炮向中方领队舰“济远”猛烈开火,“济远”提高航速并于7时52分开火还击。随后,日舰“秋津洲”和“浪速”也分别在7时55分和7时56分以左舷炮射击“济远”,海战彻底打响。因为蒸汽压力不足,“广乙”舰这时的航速只有11节,落后于“济远”,没有在第一时间加入战斗。此时战场海域天气晴朗,有卷积云,风向北微东,风力1至3级,气温23摄氏度,海面平静无浪。

丰岛海战中日双方军舰数量分别是2艘和3艘,日方军舰不仅数量多,而且设计新颖,体量规模和火力都凌驾于中国军舰之上。就火力而论,采用纵队队形作战的日方3舰,单舷一共可以获得5门152毫米口径速射炮(“吉野”3门、“秋津洲”2门),7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吉野”4门、“秋津洲”3门),2门260毫米口径炮(“浪速”),3门150毫米口径炮(“浪速”)的火力,这17门大口径火炮每分钟可投射80余发炮弹,如再计算上大量的100毫米以下口径机关炮,则日方的火力更为恐怖。

与日舰相反,北洋海军参战的“济远”“广乙”舰的火力极弱,一舷作战时仅有2门210毫米口径火炮、1门150毫米口径火炮、2门120毫米口径火炮可以投入战斗,一舷的火炮总计只有5门,与单舷有17门10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的日方相比差距极为明显。

7月25日丰岛海战交战双方军舰对比


战斗开始后的几分钟内,“济远”舰与日方军舰进行了一阵猛烈的对射。“济远”舰的210毫米口径前主炮、150毫米口径后主炮主要以日本军舰“吉野”为目标,射出的炮弹大多落在“吉野”舰艏艉附近的海水中,其中有1枚炮弹在距离“浪速”舰艏前方20米左右的海中发生爆炸,破片溅起后将“浪速”舰的一些信号旗绳打断。除此之外,“济远”桅杆桅盘中安装的37 毫米口径5 管机关炮居高临下,对“吉野”舰的甲板舱面进行扫射,但是由于开火时目标的距离超过了机关炮的有效射程,并未对“吉野”的舱面人员造成杀伤。

同一时段,日本第一游击队3 舰也以“济远”为主要攻击目标,主要炮击“济远”的舰体中部和前后主炮位,由于日方火力凶猛,“济远”很快就接连中弹, 其中有几处中弹造成了严重的损伤。总计有枪炮大副柯建章、见习生黄承勋等6名官兵殉难,14 人受伤,“济远”几乎损失了全部的前主炮炮手。

初期的战斗仅仅进行了几分钟,北洋海军军舰普遍使用有烟发射药,日本军舰中,除“吉野”采用无烟发射药以外,其余两艘也使用薄烟或有烟发射药,炮声一响,交战海域顿时白烟弥漫,加之当天只有微风,战场上能见度瞬时降低,犹如浓雾笼罩。舰长方伯谦陷入精神崩溃,“济远”舰一直没有改变朝向威海的航向,边招架边走。跟随在“济远”之后的“广乙”舰此时突然改变航向,管带林国祥指挥该舰猛然向日本第一游击队发起冲击,意图抵近后采取鱼雷攻击战术,随后开始了一段表现异常勇猛的战斗。

“广乙”舰首先意图冲向日方旗舰“吉野”,“吉野”利用机动性强的优点大幅转向躲避。继而,“广乙”又向“吉野”之后的“秋津洲”发起冲锋, 逼近至距离“秋津洲”舰艉只有600 米处,“秋津洲”以炮火猛烈抵抗。由于海面上硝烟弥漫,能见度极差,为了召唤后续舰“浪速”前来配合作战,“秋津洲”拉响了汽笛,“浪速”亦以汽笛应答。之后,“广乙”又突然逼近至距“浪速”左舷舰艉仅三四百米处,“浪速”急忙转向规避。

在冲击的过程中,“广乙”舰一度占了上风,然而该舰火力贫弱,而队长舰“济远”又只顾往威海方向航行,没有及时回舵援助, “广乙”最终身负重伤。日舰的炮火首先击毁了“广乙”舰艏的一座鱼雷发射管,幸而管中鱼雷没有被引爆,之后又有一枚炮弹在“广乙”主甲板上爆炸,导致20 余名官兵伤亡。恶战中,“广乙”舰的司令塔也被击中,舵手阵亡。重伤的“广乙”无法继续抵御日舰的攻击,于是转舵向南侧朝鲜泰安县海岸方向撤退,“浪速”“秋津洲”在后紧追不舍,“广乙”则顽强还击,其发射的1 枚炮弹还命中了“浪速”的左舷,从舰内穿过后破坏了“浪速”艉部锚床上的副锚。“广乙”的冲击虽然未能取得击沉、击伤日本军舰的战果,但客观上却使“济远”获得了抢修伤处及远逃的机会。

7 月25 日上午8 时前后,丰岛海战战场上呈现出战斗被牵引向东西两个方向的局面,“吉野”舰尾追向威海方向航行的“济远”,“浪速”追击朝向朝鲜海岸航行的“广乙”,“秋津洲”初期和“浪速”一起追击“广乙”, 后来奉旗舰“吉野”的命令,变为跟随“吉野”追赶“济远”。

上午8 时过后,在逃跑中的“济远”舰的主甲板后部,水兵王国成、李仕茂等用舰艉的1880 年式150 毫米口径克虏伯炮向穷追不舍的“吉野”舰进行了多次射击,共获得3 次间接命中的记录。

第一次发生于8 时10 分,“济远”舰后主炮射出的一枚150 毫米直径炮弹在“吉野”舰艏右侧数十米处的海面上爆炸,飞起的弹片打断了“吉野” 桅杆上的一些信号旗绳。

第二次发生在8时20分,一枚150毫米直径炮弹落到海面上之后弹起,砸在“吉野”的主甲板上。在打坏一些舢板后,炮弹穿入舰内,先是击碎了一部发电机,而后穿透“吉野”的装甲甲板,坠入轮机舱,但是炮弹未发生爆炸,否则极有可能重创“吉野”。

第三次,一枚150毫米直径炮弹在“吉野”舰后部附近的海面上爆炸,飞起的弹片将“吉野”舰后部飞桥上的望远镜匣击碎。

上午8时30分过后,中国增兵牙山的第三艘运兵船“高升”,以及从威海出发的北洋海军运输舰“操江”接近南阳湾,二艘船烟囱升起的煤烟引起了日本第一游击队的注意,坪井航三之后下令各舰自由行动,“秋津洲”舰立即转舵追击正在向朝鲜海岸航行的“广乙”,“吉野”考虑到远处煤烟下的舰船身份不清,遂降低航速进行观望,“浪速”则越过“吉野”开始猛追“济远”。

在“浪速”的穷追猛打下,“济远”舰于8时53分升起寓意停战、降伏的白旗,“浪速”见其并没有停航,便继续进行追击,“济远”于是又在白旗上升起一面日本海军旗,但仍然急速驶逃,这一幕成了海军史上著名的耻辱事件。

上午9时,挂着白旗和日本海军旗逃跑的“济远”和正驶入南阳湾丰岛附近海域的“高升”号运兵船不期相遇,“高升”号按照海上的相见礼节,向“济远”降旗行礼,“济远”没有回礼,也没有作任何示警,只顾夺路逃亡。此后“高升”懵懵懂懂地继续前行,和追击“济远”的日本军舰“浪速”相遇。当时“高升”号甲板上拥满了中国陆军官兵,这一情况立刻吸引了“浪速”的注意。“浪速”舰放弃追击“济远”,转而向“高升”航行,先是鸣放两声空炮进行警告威慑,而后用国际通行旗语要求“高升”停航下锚。

“高升”以及在其后方的“操江”的出现,打乱了丰岛海战原有的节奏,坪井航三在9时30分以远距离信号召集“浪速”“秋津洲”向“吉野”靠拢,以旗语命令重新分配三舰的作战任务。之后,日舰的行动分为三个部分,“浪速”舰负责控制“高升”,“吉野”负责追击“济远”,“秋津洲”负责追击“操江”。

在“高升”出现、日舰聚集分派任务时,“济远”一刻不停地继续向威海方向逃跑。“吉野”舰在9时50分重新开始寻找、追赶“济远”时,发现“济远”已经跑到了大约7 海里(12964 米)外的位置,事实上已经远离了丰岛海域。之后,“吉野”凭借自身航速高的优势奋起猛追,在12 时38 分追至距离“济远”2800 米处,用右舷火炮向“济远”射出6 枚炮弹,“济远”在还击二三发后驶入浅水区躲避。中午12 时43 分,坪井航三担心追逐“济远”过远会导致当天无法赶到群山浦向联合舰队报告,决定放弃追击,转而向群山浦航行,“济远”由此侥幸脱逃。

北洋海军的运输舰“操江”是由威海开往牙山的,在靠近江华湾时和“高升”号相遇,随即与之结伴航行。上午9时“高升”被日本军舰“浪速”截住时,位于“高升”后方约3 海里处的“操江”见势不妙,随即掉头离开。中午时分,“操江”遇到了正在被“吉野”追击的“济远”,发现“济远” 舰“悬白旗,白旗之下悬日本兵船旗,舱面水手奔走张惶” 。“济远”只顾自己奔逃,未向“操江”示警。 “操江” 由于航速较慢,仅有8 节,最终在中午11时40 分被日本军舰“秋津洲”追上。“秋津洲”升起信号命令“操江”停航并开空炮威胁警告,在逼近至距“操江”4000 米时,“秋津洲”又用120 毫米口径速射炮发射了一发实弹进行警告,“操江”舰随即停航,挂出白旗和日本国旗以示投降。“秋津洲”舰派海军大尉吉井幸藏伯爵率领20 余名官兵登舰控制、驾驶“操江”,“操江”舰舰长王永发以下共84 人被俘, 被关押于军舰后部舱室。

日本报纸刊登的战利品图示,均来自“操江”舰


对中国运兵船“高升”,“浪速”舰先后两次派出官兵登船会见英国籍船长高惠悌(Galsworthy),要求该船跟随日舰航行,“高升”号上搭载的中国陆军官兵则表示坚决反对。“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遂自作主张,野蛮地下令将“高升”击沉。 “高升”沉没后,“浪速”舰施放舢板, 在海面上寻找、援救欧洲籍船员,而对落水的中国官兵则进行了野蛮的射杀

至此,丰岛海战落幕。海战中日本海军未损失一舰一人,却取得了击沉一艘中国运兵船、俘虏一艘运输舰的战果,可谓获得全胜。

中国方面,除“操江”被日军俘虏外,“济远”舰成功逃离战场,舰上共阵亡13人,受伤27人。

重伤的“广乙”舰后来在战场南侧的朝鲜泰安县海岸搁浅,管带林国祥为免遗舰资敌,下令自行引燃火药舱,将军舰焚毁,海战中“广乙”共伤亡32人(见习生、炮弁各1人,士兵30人)。

中国运输船“高升”号原有船员75人(其中高级船员7人),搭载中国陆军1119人(营官4人,队官15人,士兵1000人)、陆军顾问1人,“高升”被击沉后,共有船长高惠悌、大副田泼林等2名高级船员和1名菲律宾籍舵工被日本军舰“浪速”救起,另外路过的德国军舰“伊利达斯”(Iltis)、英国军舰“播布斯”(Porpoise)、法国军舰“利安门”(Lion)等共救起包括搭乘“高升”的德籍军事顾问汉纳根(von Hanneken)在内的252 人,并将其送至烟台,遇难者则近千人

本文摘自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