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次世界大战陆地上的战线陷入僵局,双方就开始将战场扩展到空中,于是飞艇隆重登场了。

这就是齐柏林(Zeppelin)伯爵研制出的齐柏林飞艇,它由铝制骨架和十几个充满氢气的气囊组成,外面蒙着绸布,就像个巨大的氢气球,有200 多米长、20 多米宽。下面由汽油发动机推动,可以携带成吨的炸弹。1915 年5 月,齐柏林飞艇首次空袭了伦敦,炸死了7 个人后还扔下一张霸气的传单:

我们已经来过,而且还要再来。不投降就是死!

—德国人

巨大的飞艇把英国人吓坏了,这引发了伦敦的大恐慌,因为英国本土还从未被敌人袭击过。此后德国飞艇晚上来早上走,时常来骚扰。为了防御空袭,英国制定了《国土防务法案》,法案规定晚上不能点亮任何东西,以防敌人发现目标。晚上在街上点烟会被罚款,地方法官对此的解释是:飞行在600 多米高空的齐柏林飞艇可以看到一根点燃的火柴。而且也不能在大街上笑,狗也不允许叫唤,关门的声音也不能太大,因为这都会引起齐柏林飞艇的注意……但怎么对付齐柏林飞艇呢?报纸上教人们晚上在乡间空地上点火吸引飞艇的注意,把它吸引过来后用飞机聚而歼之。这样确实有效果。但齐柏林飞艇被击毁后,几乎所有的小孩都跑去捡飞艇的碎片,英国政府不得不下严令禁止这么做。

到1916 年10 月,齐柏林飞艇在18 个月里向英国扔了近200 吨炸弹,只炸死500 多人,自身损失飞艇80艘,这无疑是赔本买卖,因为这个大气球不但造价昂贵而且问题多多:首先这个大个头的气球很不安全,因为它飞得又笨又慢—准确地说不是在飞,而是在飘,所以很容易被飞机击中,只要一丁点火星碰到氢气,就会着火引起大爆炸,最后烧得啥都不剩—连铝制骨架都会被烧化掉。其次,这个大气球一遇到大风就真像气球一样被吹得不知道飞哪儿去了:1915 年10 月20 日晚上11 艘齐柏林飞艇夜袭伦敦,结果有3 艘被大风吹得一去不回,2 艘被吹到了法国—1 艘被高射机枪打了下来,另一艘在法国南部坠毁。最后德国人才意识到,飞艇战是无效的,未来的天空属于飞机。

大战开始之前,飞机这种新生事物诞生才11 年,还只是一堆蒙上帆布的木架,前端有个螺旋桨,只能飞1500~3000 多米高,时速仅96 千米。大风甚至可以把它吹散架。为了防止冬天飞机发动机里的润滑油被冻住,只得用蓖麻油代替润滑油,而这种蓖麻油发出的烟雾会直接喷在飞行员脸上,让人要多难受有多难受,吸入这种烟雾1 个小时就等于喝了几勺的泻药。

战争刚开始时,法德两国各有200 来架飞机,英国则有不到100 架。一开始, 这些能飞的新式武器只负责空中侦察,因为双方都想知道对方在战壕后面干什么。他们飞到敌人阵地上空,拍下他们的位置。法军飞机就曾侦查到德军向巴黎进军的动向。后来飞机开始负责指引大炮的轰击方向,有时还向对方阵地撒撒传单,譬如:“欢迎你们过来,保证以礼相待!别做笨蛋,鸡蛋是碰不破石头的!”或者是一些黄色的传单——不是它的颜色是黄的,而是它的内容是黄色的,这些“武器”是用来扰乱对方身心、涣散敌人意志的。比如说传单上画着一个脱光了衣服的女人正向一个小伙子投怀送抱,下面写着:“你在前线卖命打仗,你的妻子却在后方打情骂俏,给你戴绿帽子!”诸如此类。

既然双方都有飞机,那么如果两家的飞机在空中相遇的话该怎么办呢?一开始,双方的飞行员在天上遇到的时候会很有骑士风度地互相招手问好。但有一次,当德方的飞行员向对方招手致意时,另一方的法国飞行员伸出手指对其做了个鄙视的手势,于是德方飞行员被惹恼了,他开始开着飞机猛追对方,对方也不甘示弱地跟他在空中兜起了圈子。最后德国飞行员忍无可忍拔出手枪给了对方两枪,法方也毫不示弱地给予回击。几十声枪响后,双方子弹都用完了,但谁也没打中谁,于是两人就各回各家了。这次空中斗殴事件给了双方领导人一个大启发,他们发现,如果能把对方的飞机和飞行员打下来,那岂不更爽! 于是,空战开始了。

在空中相遇的双方飞行员都想击落对方的飞机,于是他们就互相投掷石头和飞镖,既砸螺旋桨又砸飞行员。后来干脆在飞机上配备了机关枪,这些司机—当时的飞行员一般都是汽车司机,因为当时的人觉得这样更保险一些—负责驾驶,他们身旁搭载的乘客则负责用步枪或机关枪射击对方。于是飞机中的战斗机诞生了!

但是这又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飞行员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乘坐的飞机击落,我不是说他们视力不行,而是当时的飞机头部都是挨着螺旋桨的,一不小心子弹就会击中自己的螺旋桨。于是人们在螺旋桨的叶片后面装上了钢板,以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但更可怕的事情又来了—螺旋桨的叶片会把射出的子弹反弹回来,如果运气不好的话,反弹回来的子弹也许会击中射击者的脑袋。后来发明了定时齿轮—当螺旋桨和机枪在一条直线上时机枪就不会发射—才解决了这个要命的问题。后来人们又发现,如果己方的飞机把对方的飞机都击落了,对方就无法准确知道己方正在进行的战争准备,而自己却会对敌人的行动了如指掌,这样他们就获得了对这一空间的控制权,这就是所谓的“制空权”。

虽然战斗机飞行员的待遇很好,但危险系数也很高,一个微小的失误就可能机毁人亡,于是飞机被大家称为“飞行的棺材”。在这个棺材里死亡的方式有两种,要么被烧死,要么从天上掉下来摔死—因为当时还没有降落伞。你是想被活活烧死在飞机机舱里呢,还是从机舱里跳下来摔死?大多数飞行员选择了后者。

后来飞行员逐渐发现,由飞机上向下投砖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砸伤地面上的敌人,也有自以为准头好的飞行员干脆向下边投飞镖,如果投中的话会将地上的人的脑袋劈成两半。后来他们又发现,其实向下投炸弹才是最好的选择,于是,轰炸机诞生了!

有了轰炸机之后,双方开始互相轰炸,不但轰炸前线的战壕,还轰炸后方的城市。为了保卫巴黎,法国人还不惜成本特意在马恩河环形地带两岸建造了一个模拟的城市“小巴黎”,用来欺骗德国的飞行员——为了吸引扔炸弹的飞机,还特意加上了明显的界标,提醒德国飞行员:这就是巴黎!后来由于轰炸太频繁了,英国国防部干脆发布了通知,决定以后不再发出任何空袭警报。

到战争结束时,协约国共生产出了8000 多架飞机用于作战,其中英国2600 架、法国3800 架、意大利800多架、美国470 架。而德国只生产了2800 架—加上奥匈帝国的600 架才3000 多架,和陆地上的战争一样,德国的空中力量同样经不起消耗。

本文 摘自《掌故003:趣味一战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