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济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济西大捷之后,秦军迅速转向南下,像饿狼扑食一样将齐国刚刚攫取的宋国大都市定陶吞入腹内,而乐毅以燕相的职司独自率领燕军西进,一路攻克临淄,齐湣王和太后被迫出逃莒城。

吞并宋国之后,齐湣王成为了诸侯眼中的众矢之的。秦、赵、燕等国结成联盟,推乐毅为将,率领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国。

可是,为什么攻下齐七十余城,占领齐国长达五年之久的乐毅却始终无法攻破莒城和即墨,以至于让齐国再度翻盘了呢?

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提到改变历史格局和走向的战役,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长平之战。诚然,长平之战参战兵力接近百万,导致赵国元气大伤,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过,在小编看来,对于秦国来说,独霸天下的开始,却不是长平之战,而是之前的济西之战。

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济西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84年,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统率燕、秦、赵、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的一场战争。此战,齐国一蹶不振,秦国结局了最强大的对手,并离间了山东六国之间的关系,从而最终独霸天下。

首先,就济西之战的历史背景来说,在战国中期,中原霸主魏国因为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战役的失败,已经明显衰落了。在此基础上,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甚至还一度并称为“东西二帝”。对于强大的齐国,不仅多次击败了楚国、魏国、秦国等诸侯国,还因为攻占过燕国,所以和燕国结下了比较深的仇怨。而这,也为燕国策动五国伐齐埋下了伏笔。在燕昭王即位后,为了向齐国报仇,开始了广招贤士、变革图强的过程。不过,因为齐国的强大,燕国单靠自身是很难战胜齐国的。

在此背景下,燕国大将乐毅和相国苏秦提出了孤立齐国、联合其他诸侯国的主张。一方面,苏秦等人怂恿齐国消灭地理位置非常关键的宋国,引起周边诸侯国的警惕,另一方面,燕国随之联合其他诸侯国,从而联合攻打齐国。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个诸侯国的兵马来进攻齐国,除了燕国,其他四个诸侯国为秦国、韩国、赵国、魏国。面对声势壮大的无国大军,齐湣王缺乏充分的准备,匆忙任命触子为将,率领齐国主力前去迎敌。

对于此战的兵力,根据《战国策》等史料的记载,五国大军和齐国大军的兵力各在20万左右,也即是一场40万人规模的大战。双方在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展开决战,结果齐国大军被乐毅的联军击溃。虽然之后齐湣王又发动士兵前去抵抗,但是依然没有阻挡住五国的精锐力量。在这之后,就是齐国都城临淄被攻破,乐毅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成为诸葛亮赞叹的名将。眼看着五国大军就要消灭齐国了,楚国担心自己分不上蛋糕,于是立即以救齐为名,率军进入齐国,从而趁机占领齐国的疆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楚国将领淖齿在莒地杀掉了齐湣王,并夺回了以前被齐占去的淮北之地,促使楚国成为济西之战后的一大赢家。由此,经过济西之战的失败,加上燕国、楚国等诸侯国从齐国瓜分的利益,导致齐国国力受到了非常大的损失。即便田单复国,齐国也是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抗衡秦国等强国了。更为关键的是,济西之战成功离间了齐国和其他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导致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时,齐国拒绝在粮草上支援赵国,所以赵国只能换上赵括主动决战,从而全军覆没。并且,在秦国消灭魏国、韩国、燕国、楚国等诸侯国,齐国也拒绝支援这些曾进攻过自己的诸侯国。总的来说,济西之战的结果是燕国大败齐国,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强燕”,而是“强秦”了,秦国在济西之战后,独霸天下,所向披靡,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

济西大捷之后,秦军迅速转向南下,像饿狼扑食一样将齐国刚刚攫取的宋国大都市定陶吞入腹内,而乐毅以燕相的职司独自率领燕军西进,一路攻克临淄,齐湣王和太后被迫出逃莒城。

济西兵败,临淄城破。

直到这时,被苏秦的南下攻宋计划欺骗了许多年的齐湣王方才如梦初醒,当他最终看清了苏秦的间谍身份,识破了他灭亡齐国的意图之后,为了泄愤,遂将苏秦车裂以死。

而苏秦也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以百诞成一诚”(《淮南子·说林篇》)的壮举,实践了他对燕昭王忠君死事的诺言。

乐毅伐齐,既是他一生事业功名的巅峰,也是他留给世人最大的悬案。

在攻克临淄之后,乐毅将齐国的宝物祭器悉数运往燕国,燕昭王终于如愿向齐国报复了当年的一箭之仇。

出于成功的喜悦和对乐毅的感激,燕昭王亲赴济上犒军行赏,并割齐邑昌国封赠乐毅,号其为“昌国君”,抬举乐毅一跃成为了小国诸侯似的人物。

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非常蹊跷了:

燕昭王回国之前嘱咐乐毅,让他留在齐国继续征服尚未投降的城市。乐毅前后收服了齐国七十余城,只有莒城和即墨还在苦苦坚守。

五年之后,燕昭王去世,继位的燕惠王从前同乐毅有过节。

他听信了齐国人田单的反间计,怀疑乐毅迟迟打不下莒城和即墨是玩寇自重、意图霸占齐国。

于是派出骑劫取代乐毅,削夺了乐毅的兵权。

为了躲避燕惠王可能的迫害,乐毅逃亡赵国。他的离职直接导致了燕国军队的涣散,田单趁机用火牛阵攻破燕军,拥立齐襄王复国成功。

为什么下齐七十余城的乐毅就是啃不动莒城和即墨呢?

论城防,莒城、即墨不可能比临淄更加坚固;

论兵力,临淄保卫战时齐国好歹还有济西之战败退下来的部分主力,而莒城和即墨虽在五都之列,兵力却应比临淄更为单薄。

在临淄摧枯拉朽的乐毅到了莒城和即墨,怎么会屯兵坚城之下,一筹莫展?这太让人费解了。

从古到今,有不少人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但众说纷纭,至今都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

在这里,我也不揣固陋,尝试给出一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乐毅围困莒城和即墨的时间应该没有五年那么长。

也就是说这场战争的进程不能理解为乐毅在攻陷临淄之后迅速占领了齐国的七十余城池,单单啃不动莒城和即墨,于是双方在这里僵持了五年。

《史记·乐毅列传》当中的记载是这样的:

乐毅留徇齐五岁,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唯独莒、即墨未服。

——《史记·乐毅列传》

徇,就是略,经略土地的意思。

也就是说乐毅的“下齐七十余城”是花费了五年的时间才完成的。五年之后,尚有莒城和即墨没有被征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