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北朝時期,相繼統治北方的北魏、東魏、北齊和北周幾個鮮卑或鮮卑化漢人所建政權,因爲受到草原地區柔然、突厥等政權的威脅,也不斷地修築長城,構築戰略防禦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遊牧政權進入長城,成爲中原農耕地區的統治者,這些遊牧政權同樣有控制草原的需求。

"\u003Cp\u003E作者:董耀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在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第一天開營時的長城講座,雖然給大家講了南北朝時期的長城修建。北魏,北齊修建長城,也講了金代長城等。由於時間緊了,沒有展開說大家印象並不深。一路上,同學們和我交流的時候。還有很多同學說長城是漢民族修建,用來防禦少數民族。這個問題不只是我們的同學,在社會上也有很大的誤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很多長城是漢民族修建,也有很多長城不是漢民族所修建。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北齊、北周的長城。北朝的政權是鮮卑人建立的政權,鮮卑是典型的遊牧民族。他們入住中原之後,成爲農耕地區的統治者之後,也有修建長城防禦更北邊遊牧民族的需求。包括金代修建的長城,是女真人防禦更北邊的蒙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有一本即將由燕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名爲《長城——追問與共鳴》。其中有一章題目爲:北朝長城:非6漢民族修建的長城。這一章主要介紹的就是南北朝時期,北魏、北齊等政權修建的長城。下面的內容是其中的一段節選,可以幫助大家瞭解認識非漢民族修建長城的歷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魏晉南北朝多被史家稱爲中國歷史上的“亂世”。亂到什麼程度?短短的一百多年,戰火連綿不絕,有軍閥混戰也有地方割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族羣間侵擾是常態,新舊政權的傾覆也是瞬間的事。戰爭造成人口的頻繁遷徙,人民生活災難重重。其間,也只有西晉短短36年,勉強算是“統一”的時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在南北朝至元代發展到高潮,這樣評價這個歷史時期更爲客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稱,就是始於南北朝時期,是中原華夏與北族融合的結果。戰國之前,中原以“五帝”爲共同祖先,黃帝僅爲衆多祖先之一。戰國末期到漢代,黃帝逐漸成爲唯一的華夏始祖。這種狀況,到南北朝時期又發生了變化。北朝的鮮卑政權,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卻在祖先源流上不願攀附黃帝,故自稱爲炎帝子孫。\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隨着北族,逐漸融入華夏之後,也就形成了“炎黃子孫”的共識。\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3.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S0A5BDoj8v\" img_width=\"1024\" img_height=\"512\" alt=\"長城都是漢民族修建的嗎?\"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南北朝到元這一時期,其中不少朝代修建過長城。南朝歷經宋、齊、梁、陳四朝均爲漢人建立的政權,由於已經遠離了農牧交錯地區,故都不曾修建過長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朝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爲鮮卑人或鮮卑化漢人建立的政權。其統治區包括農牧交錯的長城區域,所以或多或少都修建過長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建立北魏王朝的拓跋鮮卑,發祥於內蒙古的大興安嶺。1980年7月30日呼盟文物工作站米文平站長與同事,在位於鄂倫春自治旗大興安嶺北段甘河北岸噶珊山的嘎仙洞,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太武帝派使者祝祭後所刻祝文的摩崖石刻。石刻祝文與《魏書》所載基本一致,證據嘎仙洞就是《魏書》所記的鮮卑祖廟石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前後,中國古代政權的分裂情形,與羅馬帝國崩潰後的情況非常相似。中國與歐洲不同的地方是歐洲從此走向分裂,中國則在這個時期實現了各民族大融合。當這種融合發展到最高潮時期,中國再次由隋唐王朝完成了統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中國歷史上不乏遊牧政權進入長城,成爲中原農耕地區的統治者,這些遊牧政權同樣有控制草原的需求。除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之外,其他遊牧政權進入到農耕地區之後,很快就失去了對大草原的控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這種背景下,已經成爲農耕地區統治者的原遊牧政權,同樣需要面對來自北方後起的遊牧民族侵擾。如果處理不好這個問題,甚至有被其取代的危險。\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北朝時期,相繼統治北方的北魏、東魏、北齊和北周幾個鮮卑或鮮卑化漢人所建政權,因爲受到草原地區柔然、突厥等政權的威脅,也不斷地修築長城,構築戰略防禦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特別是北齊,朝代存續時間雖短,修築長城的規模比較大,次數也比較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南北朝到元這一時期的長城與秦漢長城相比較,有三個較大的特點:\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長城多數都是少數民族統治的王朝所修築。北魏、北齊和金代修築長城的規模都還很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二、因爲不同的政權所轄區域變化很大,所以長城修建的位置變化也很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三、因爲幾個政權都存在的時間較短,長城修建的也就都較爲簡單。\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朝諸國修築的長城,在中國長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一點是由北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所決定。複雜的政治和軍事形勢,決定了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北朝政權,一直有修建長城防禦體系的需要。從4世紀末至6世紀末的近200年間,北朝諸國不斷地修築長城。\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漢代之後,先秦至兩漢修建長城的區域多數成爲了少數民族的統治範圍,長城失去其作爲北部邊防線保衛中原農耕經濟的政治和軍事意義。大規模的長城修築活動由此停止,只有少數政權進入長城之內,成爲定居的農耕民族統治政權,出於軍事防禦的需要,對長城進行了部分的重建和修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魏太武帝於太延五年(439),結束了北方長期分裂的局面。北魏雖然完成了黃河流域的統一,面臨的邊疆形勢依然相當嚴峻。從北魏開始,南北朝時期的部分政權又修築了一些長城來防禦來自更北方的威脅。\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http:\u002F\u002Fp1.pstatp.com\u002Flarge\u002Fpgc-image\u002FRXr5S0WHQejoq\" img_width=\"400\" img_height=\"442\" alt=\"長城都是漢民族修建的嗎?\" inline=\"0\"\u003E\u003Cp\u003E北魏太武帝拓跋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魏永熙三年(534),北魏政權發生了分裂,形成東魏和西魏。此時,北方的突厥與契丹等先後崛起。《北史》記載“突厥者,其先居西海之右,獨爲部落,蓋匈奴之別種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爲了應對軍事威脅,東魏政權在武定元年(543),於“肆州北山”構築長城,“西自馬陵戍,東至土隥,四十日罷”。這是《北史•齊本紀上》的記載,古肆州在今山西忻州北。東魏構建此長城的目的,是強化對西北重鎮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的防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齊文宣帝高洋也組織構築了長城。《北齊書》記載了這一系列的修建長城行爲:\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天保六年(555)“發夫一百八十萬人築長城”。自天保三年(552)到天保七年(556)間,“前後所築東西凡三千餘里,率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鎮,凡二十五所”。這條工程量巨大的長城防線,與北魏相比向南有所收縮,位於今山西北部到河北北部。西端起自黃河,東端抵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北齊天保八年(557),文宣帝再下令“於長城內築重城,自庫洛拔而東至於塢紇戍,凡四百餘里”。此複線長城大致在晉陽西北。用以支持這種猜測的是:東魏與北齊時期均把晉陽作爲西北部防禦重點,晉陽同時還是高氏一族的根據地。\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所以,當北周滅掉北齊以後,由於突厥攻擊幷州(治晉陽),就在大象元年(579)“發山東諸州民,修長城”。《周書》記載了北周,對北齊時期所建長城的修繕利用。\u003C\u002Fp\u003E"'.slice(6, -6), groupId: '672000543509027277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