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承諾剛兌的目的是爲了增加市場份額,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環境下,“開拓市場”的地位遠遠優於“賣者盡責”,直接負責金融產品質量的人在“把控者”與“販賣者”雙重身份上游走,在有人拋出利益的橄欖枝時,所有人便都成了爲個人利益販賣產品質量的人。MPS收購案涉及金額約52億元,牽扯衆多:除暴風集團外,更有光大證券、招商銀行、華瑞銀行、鉅派投資等機構以及衆多投資者,而除了資金的直接供給方外,多數被牽扯的人和機構都成了獲利者。

打破剛兌之難——賣者不盡責,賣者如何自負?

“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韓非子·喻老》。

曾經光芒萬丈的馮鑫,正在經歷人生中的至暗時刻:7月28日下午6時左右,暴風集團發佈公告稱,公司實控人馮鑫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機關採取強制措施。

從身家數十億元的企業大佬,到如今黯然跌落,多家媒體這一轉變的直接原因指向“MPS收購案”。

1、羣蟻潰堤

打破剛兌之難——賣者不盡責,賣者如何自負?

MPS收購案涉及金額約52億元,牽扯衆多:除暴風集團外,更有光大證券、招商銀行、華瑞銀行、鉅派投資等機構以及衆多投資者,而除了資金的直接供給方外,多數被牽扯的人和機構都成了獲利者。

自媒體先見財經指出:

“MPS的併購案,分爲策劃盡調、談判協定、募集資金、投資管理、事後追責,五個階段。52億資金的毀滅和馮鑫的完蛋,其實有四撥人從中獲益。

首先是已經套現的MPS原股東,兩個意大利人裏卡多和安德烈。

2018年9月,浸鑫基金已經向這二位發出了律師函,準備訴訟。歷時已快一年,但光大證券根本沒有信披這場訴訟的存在。到底追責進行得如何?是否真的進行入了訴訟環節?這是所有投資人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因爲拿走52億中大頭的,正是這兩個意大利人。

第二撥,是參與併購的各類中介機構。

這場交易,瑞銀是MPS的顧問,易界資本(DealGlobe)和中金公司是買方光大與暴風的顧問。後續進行龜速盡調的會計師事務所和律所顯然也獲利不斐。

第三類贏家,是光大與暴風參與交易的操盤手。

暴風集團前CFO畢士鈞在這場世紀之坑中到底發揮了多大的作用,目前無法認定。整個項目的回扣空間和節點很多,光大資本的項通收受回扣1000萬,僅是冰山一角。

第四類贏家,是參與52億募資的各類理財銷售機構和嵌套的資產管理機構。”

簡單來說:本應保證併購質量的各方,均成了靠販賣“質量”發財的獲利者。一筆金額巨大的併購,竟連同業競爭限制都沒有,不光如此,連最核心的資產——版權問題都沒有搞清楚,這些問題換做一個小公司的HR幫員工辦理入職時,應該都可以處理的明明白白吧。

這50多億元的大坑是專業性問題嗎?讀懂新金融認爲,不是,是人性的問題。當鬆垮垮的腰帶勒不住褲子時,公衆終於看到了褲子裏面骯髒與不堪。

千里之堤上有幾隻螞蟻不可怕,可怕的是所有人都是螞蟻。

2、金融之痛

打破剛兌之難——賣者不盡責,賣者如何自負?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國家外管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

一時間,去剛兌成爲金融業的主旋律。

然而,去剛兌最大的問題不在於買者自負,而在於賣者能否盡責。老百姓永遠不知道,管理資金的是好人還是壞人,更加不知道,他們買的底層資產是什麼?不知道,也不懂。既然老百姓不知道,你就拿點承諾來增信吧,賠了你是不是兜底?兜底,我們接着聊聊,你家啥背景,能來兜底不;不兜底,再見來不及揮手。

正經做事的金融機構也很無奈。這個市場本身就無比複雜,我能保證自己不做壞事,盡職盡責,把控金融和道德風險,但誰能保證其他機構呢?

而那些不好好玩的金融機構,往往喜歡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承諾剛兌的方式爲項目增信,以此獲取客戶;而市場化的金融環境往往會造就一個問題——在市場開拓上,承諾剛兌的雜牌軍不見得比守規矩的正規軍弱;這意味着部分正規軍要想保住市場份額也要選擇承諾剛兌。

承諾剛兌的目的是爲了增加市場份額,但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環境下,“開拓市場”的地位遠遠優於“賣者盡責”,直接負責金融產品質量的人在“把控者”與“販賣者”雙重身份上游走,在有人拋出利益的橄欖枝時,所有人便都成了爲個人利益販賣產品質量的人。

羣蟻潰堤,金融之痛。

去剛兌,是大勢所趨,不可逆轉,但去剛兌之前,先讓賣者真正的實現盡責,纔是重中之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