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城唱秧歌發源甚早,又是以一男一女對唱對舞的形式演唱當地民歌,因而它具有濃厚的原生態和簡單易學的特點,故千百年來在韓城鄉村廣泛流傳,成爲昔日韓城民間主要的文藝活動形式之一。

唱秧歌的特色

韓城唱秧歌最大的藝術特色就是簡單,帶有明顯的原始痕跡。具體表現在:(1)其服裝、道具、伴奏簡單,丑角腰繫白圍裙,頭頂白布巾,鼻樑塗白即可;包頭紅襖紅褲紅鞋,頭戴蒙頭紗,全身一副新娘子裝飾。道具一般爲紙摺扇和旱菸袋,伴奏無管絃樂,僅一鑔一小鑼一大鑼而已。場地要求也不高,在一塊平地上搭個簡單的臺子即可。廣大鄉民拿起鋤頭幹活,放下鋤頭就可演唱。(2)曲目多爲本地山歌,耳熟能詳,舞步簡單,稍教即會,因而參與者廣泛,給廣大民衆自娛自樂創造了條件。(3)隨意性強,結構鬆散。每一場演出開始後,丑角先登場,先表一段快板,再傳喚包頭上場。而之前表的這段快板,主題不受任何限制,會表什麼表什麼,想表什麼表什麼,與包頭上場後對唱的曲目無任何關係,這就給演唱者自由發揮提供了更大空間。

秧歌並非插秧之歌

有一種說法,“秧歌是由宋代的‘村田樂’演化而來,秧歌即插秧之歌。”這種說法,令人一頭霧水:“村田樂”是一種什麼形態的文藝形式?它流行於什麼地方?與韓城唱秧歌又有何關係?其他地方是否還有此種演唱形式?作者沒有交代,故難爲論據。

韓城地處北方,七山一水兩分田,土地以旱塬爲多,廣種麥棉。即使川道,據舊時的《韓城縣誌》載,也是以種麻、靛、菜爲主,未見有規模植稻之記述。既然如此,何來插秧之歌?在一份關於秧歌的資料中有如下記述:“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係。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所以,作者說“秧歌即插秧之歌”,確屬望文生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