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韓城的香山西麓,有個孟峪溝,環境幽美,韓城民間世代流傳民謠:“香山寺上金種響,孟峪溝內有赧王”。據此記載,赧王入秦地逃往秦強權統治的鏑、鹹、岐一帶,是自入狼窟,於是只好逃向黃河西岸關中一隅的先人韓侯采邑地區。

孟峪溝

韓城的香山西麓,有個孟峪溝,環境幽美,韓城民間世代流傳民謠:“香山寺上金種響,孟峪溝內有赧王”。赧王是東周的末代天子。據史籍載:周赧王名延,是慎靚之子,在位雖59年,而周王朝已衰微到極點。周室形同虛設,不僅無法自存,還受到各方諸侯國的侵凌壓迫,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世界大事記》只概括地載:“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王入秦,盡獻其地(於秦),尋崩,周亡。”史書非小說,往往不能盡意。所記先言“王入秦。”一因秦地是姬姓周室祖宗發祥地區;二因盡獻其地必是秦國,只有入秦的路可以逃亡;三是接着說:“尋崩”,尋是不久的意思,因有“入秦”之說,足證赧王還能行動逃亡的事實。

據此記載,赧王入秦地逃往秦強權統治的鏑、鹹、岐一帶,是自入狼窟,於是只好逃向黃河西岸關中一隅的先人韓侯采邑地區。時值晉亡、魏遷,孟峪溝爲秦統治松馳的地帶。因之,世傳“孟峪溝內有赧王”的史話合情合理。審情度勢,當非子虛烏有的空妄之言。

至於所傳民謠“香山寺上金鐘響”一句,又與赧王逃隱孟峪溝有什麼聯繫呢?蓋因千年天人效應的歷史觀念。金鐘一響,“聲聞於天”,便兆示着天子要駐輦,從而引發了鐘聲與王跡的關係。吾人深思之下,事出有因,世代流傳民謠,也是信史的資料,不能率然否定。

孟峪溝地處薛峯川內。薛峯川是韓城第二大川,韓城境內最大的河流澽水順川而下。此川向西向北,可抵黃龍、宜川;往東出土門口,即達韓城最大的二十里川及昔日縣城,交通十分方便。韓城當年不論屬晉屬秦,均爲其邊陲之地。薛峯川雖處邊陲之偏遠山區,但山青水秀,民風淳樸。當年程嬰藏孤,重耳避難,均在此處,可見薛峯川確是一塊風水寶地。

(此文作者馮光波,上官莊人,系韓城當代知名文史學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