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韓城,地理位置優越,氣候溫和宜人,歷史悠久厚重,經濟文化發達。千百年來,這裏的先民巧妙利用各種食材,做出了特色獨具的美味佳餚。爲了把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傳承下去,也爲了使更多的人對韓城的食文化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瞭解,筆者已將其整理成文字資料並配以圖片,即將由陝西德勝傳媒公司付梓刊印。爲使廣大讀者先睹爲快,自即日起,筆者利用搜狐平臺,分篇發佈,歡迎評說。

豬肉臊子餛鈍

豬肉臊子餛飩,就是將事先捏好蒸熟的餛飩用開水泡軟,再澆上精心調製的豬肉臊子湯。這種臊子餛飩與外地的餛飩比較,明顯不同。

外地的餛飩麪皮薄而較大,用竹籤在麪皮上抹點肉泥、對角捲起,然後將另外兩端捏合,煮熟,帶麪湯,調上調料即可。韓城餛飩的麪皮僅一寸見方,以煮熟白蘿蔔末作餡。製作時,在麪皮上放上少許餡,由下向上折起三分之一,再向上折一次,然後以一手之中指爲軸,用拇指和中指將兩端捏合,一個挨一個放在篳子上,外圓中空,形如坐佛,捏完後上籠蒸熟,晾涼,裝在瓦器中備用。在韓城,捏餛飩講究捏得越小越好,所謂“針尖餛飩”,即指其中之皎皎者,專爲祭祀、招待貴賓而用。

臊子湯原湯爲骨湯或雞湯。輔料有肉有菜,有山珍有海味。在色澤搭配上要五色俱全,在製作上要有絲有片,有丁有段。比如,葷者爲豬肉臊子(不用其他肉類),素者爲各類蔬菜。山珍有木耳、香菇,海味有海帶、蝦米。五色者,紅有豬肉臊子,黃有黃花,油炸腐絲,綠有菠菜、韭菜,白有蔥絲、白菜,黑有木耳、香菇等。製作時,蔥白、海帶要切成絲,木耳、菠菜要切成片,香菇、口蘑要切成丁,黃花要切成段,生薑則要剁成沫。燴湯時,將上述原料依次放入骨湯,再加入蝦米、食鹽、麪醬、胡椒粉、十全大料、味精、香油等,便成了色、形、味、香俱全的臊子湯。

食用時,需兩口鍋烹製,一口鍋燜(泡)事先蒸好的餛飩,另一口鍋燴臊子湯。

最講究的喫法,是喫“過橋餛飩”。這種喫法,是先將燜好的餛飩盛入稱爲“海碗”或“品碗”的敞口大瓷碗內,碗裏放一隻小銅漏勺,置於飯桌中央,用小瓷碗給每人盛上一碗臊子湯,由主人或伺者用漏勺舀入適量餛飩,放入湯中,再調上適量米醋,即可食用。“過橋餛飩”的特點是:餛飩要小,湯料要精(大路菜不可入湯),湯味要美,食具要雅,缺此一項,難以“過橋”。

喫臊子餛飩還要佐以小菜四碟(如醬筍、糖蒜、韭花、辣醬等)。四小菜置飯桌中央,還要放一個精緻的小細瓷碗,盛滴入香油與醬油的米醋(不用醋壺)。就餐前,先用一小盤將小菜、醋碗和盤端上,置於飯桌中央,絕不可用手一碟一碟往上端。上飯,也皆用盤子。

韓城川原地區,經濟發達,盛產小麥、蔬菜,農戶又家家養豬,西北山區特產山珍,發達的商業又爲本地運回了各種各樣的埠外物資。雄厚的物質基礎,加上士商文化,便產生了極富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的豬肉臊子餛飩,也標誌着韓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每年正月初一,韓城各家早飯必喫臊子餛飩,這是韓城與外地春節飲食的最大區別。另外,結婚、祝壽、上樑、其他喜慶也皆以臊子餛飩爲早餐。

臊子餛飩爲什麼要用白蘿蔔絲作餡,這是韓城鄉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因爲臊子湯中有豬肉、大油,餛飩以白蘿蔔作餡,可體現合理的葷素搭配。同時,豬肉性涼,白蘿蔔性熱,又可做到陰陽平衡。白蘿蔔營養價值高,有“冬季蘿蔔小人蔘”之美譽;白蘿蔔礤成絲,曬乾,耐貯藏,一年四季均可使用,這是其他蔬菜都不能比擬的。

但有人在解釋餛飩爲什麼要以白蘿蔔做餡時,卻挖空心思地說白蘿蔔籽藥名叫“來福子”,喫了臊子餛飩,就可以來“福”來“子”,這就是有意作秀而爲賺喝采。實際上,餛飩包白蘿蔔餡與白蘿蔔籽名稱無任何內在聯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