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綜合網絡

我和我的祖國這首經典歌曲,由張藜填詞、秦詠誠譜曲,李谷一演唱。

1985年,當李谷一首次在舞臺上深情演唱“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時,立即撥動了觀衆的心絃。20多年過去,每當這首《我和我的祖國》熾熱而美麗的旋律響起,人們心中就湧流着永不改變的一種神聖情懷,這就是歌曲中抒發的我們和祖國“浪花與海”般不能分割的血脈之情,這也是歌曲中第一次把個人與祖國的關係比喻成浪花和海的關係,寫下這神來之筆的詞曲作者張藜、秦詠誠正是生在海邊、長在海邊的大連同鄉。大海賦予他們生命,也賦予他們大海一樣寬闊的情懷,大海一樣深廣而綿長的旋律,這首歌正是他們思想情感的真實流露。

不到20分鐘就創作出歌曲旋律

“發表的和未發表的,我已不知道我創作了多少首歌,但《我和我的祖國》和《我爲祖國獻石油》,是我創作生涯中最不能忘懷的兩首歌。”今年78歲的著名曲作家秦詠誠打開了記憶的閘門。

“一首歌一般來說是先有詞再有曲,但《我和我的祖國》是先有曲再有詞。”秦老對《我和我的祖國》的創作背景記得非常清楚。“1985年,我的大連同鄉張藜打電話給我,說:‘我很喜歡你的《海濱音詩》,旋律很美,希望爲它填詞,但這是首器樂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創作一首呢?要同樣情調的,但旋律不能雷同!’當時我正好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學院學習,一天下午張藜邀請我到家裏喫飯,到他家裏是下午5點多,我就開始想旋律,不是《海濱音詩》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56543215……’沒想到我一下找到了主旋律,作曲的都曉得,找到了主旋律,一下子就能展開了。不到20分鐘,樂曲就創作出來了。”

秦老說,這首歌的旋律到今天還是有創新意義:“這首歌我用了每小節三拍,這樣比較輕跳,而整首歌是八分之六拍,這個節拍又使整首歌既輕跳又很悠揚、抒情。”

首以浪花和海比喻個人與祖國

時隔20多年後,詞作者張藜在回憶錄中回顧當年情景:“1985年,當秦詠誠把曲子寫出來後,我卻久久不能寫出令自己滿意的歌詞。”張藜把曲譜揣在兜裏,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去廣西出差,第二天一早起來他推開窗戶遠望,一輪旭日緩緩升起,把對面山川映照得如詩如畫。聯想到自己走過的路,儘管曲曲折折,但畢竟和祖國命運緊緊相連。此情此景,一下開啓了他的靈感,張藜脫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宛如神來之筆,感覺找到了,他一鼓作氣又寫下:“無論我走到哪裏,都流出一首讚歌……”

曲作者秦老說自己最喜歡第二段歌詞:“我的祖國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託……在這裏,把個人與祖國的關係比喻成浪花和海的關係,這個比喻以前還沒有過,既深刻又有內涵,形容也很優美。”

李谷一一見鍾情一唱而紅

完成《我和我的祖國》詞曲創作後,秦詠誠把它收進一盤磁帶,這盤磁帶有14首歌,他說:“唱片社把這盤帶子給了當時最紅的歌星李谷一。李谷一當時就說‘我最喜歡《我和我的祖國》這一首’。不出所料,這首歌被李谷一一唱而紅,流傳開來。” 歌中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豪言壯語的表白,而是通過河流、高山、炊煙、大海、浪花、清波等詩一樣的意境,藉助美好意象表達人們對祖國之愛。

作曲家張藜還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像《籬笆牆的影子》《苦樂年華》 《亞洲雄風》《山不轉水轉》》《鼓浪嶼之波》等,用他自己的話說:“離曲能誦,譜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頭又不生澀;易流傳,能品味;揚詩之情、含戲之諧;既有俚語之俗風,又有歌詩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語錚錚。”

附:歌詞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貼着你的心窩

你用你那母親的脈搏和我訴說

我的祖國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託

每當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旋渦

我分擔着海的憂愁 分享海的歡樂

我最親愛的祖國,你是大海永不幹涸

永遠給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我和我的祖國 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我走到哪裏 都流出一首讚歌

我歌唱每一座高山 我歌唱每一條河

裊裊炊煙 小小村落 路上一道轍

我最親愛的祖國,我永遠緊貼着你的心窩

永遠給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啦……啦……

永遠給我 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