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屯城址位於遼寧省北票市大板鎮康家屯小波臺溝北約0.5公里處,地處大淩河南岸的二級臺地上。地理座標爲北緯41°41′,東經120°57′,城址位於大淩河與牤牛河交匯處,北臨大淩河,南爲丘陵山地,東西兩側爲溝壑。

該城址系1992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爲配合白石水庫建設而進行的考古調查時發現的,並於1997—2001年進行發掘。經考證,康家屯城址爲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的一座較大型石城址,北部被大淩河沖毀,從現保存的部分看,東、南城牆殘垣輪廓清晰可見,面積1.5萬平方米。推測該城原呈方形或長方形,城牆上窄下寬,截面呈梯形,分段砌築。在東城牆偏南處發現一早期階段的門址,寬1.7米,進深2.2米。城牆及城牆拐角外側砌築有類似後世城牆外的“馬面”和“角臺”。牆外發現有城壕,根據壕內堆積推斷,該城牆曾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倒塌。

城內建築佈局結構由主牆、附牆分隔成若干層次的院區及院落。在院區的牆與牆之間有相互連通的道路,各院區、院落之間均有出入的門道,院區間道路十分講究,靠院牆一側用大石板立臥鋪設有高於地面的石墁道。石墁道的另一側爲較低的土路溝。院區、院落牆上還設有排水(水洞)設施,其規劃十分巧妙合理。每個院區中又用隔牆分隔成院落。院落內的建築基本是以大小臺基式房址爲主,以及石築穴、石倉、“石函”等附屬建築。院落是夏家店下層文化時期古人類居住的城址,對於研究我國北方早期城址的形制、佈局以及當時的城居生活與社會形態等多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資料。

遺物多出自地層、石築穴、灰坑內,房址內少見。可分陶器、石器、骨器、青銅器四類。陶器有紅陶、黑陶和紅褐陶,出土遺物以繩紋罐、筒形鬲、盤狀器爲主,還包括尊、甕、盆、豆、大口尊、盤、壺、杯等,以及大量的打製石鏟、磨製石刀、石斧等遺物。骨器有針、錐、卜骨等,還發現有一定數量的紡輪。

康家屯城址是目前所知北票境內唯一的一座保持完整,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城址中的石築穴、“石函”等遺蹟現象,在以往的夏家店下層文化中都未曾見過,尤其是石築穴中人骨和毀器現象,很象是帶有一種祭祀現象。是否與祭祀有關,尚待今後的考古工作和進一步研究。

康家屯石城址中夏家店下層文化典型器鬲、尊、甕與高臺山文化典型器高領壺共存,表明夏家店下層文化中含有高臺山文化因素,爲進一步研究夏家店下層文化內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資料。該城址的進一步研究工作,將會使人們對城址的面貌獲得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康家屯城址被評爲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朝政發[2005]43號公佈爲朝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素材來源 北票市博物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