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司马光“以母改子”,借着太皇太后高氏的名义废除新法,而常理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司马光的做法无疑是“以子改父”,对哲宗孝道是不利的,但是司马光搬出“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的说辞来说服反对者也说服自己,坚持废除宋神宗的新法。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

宋哲宗下诏对司马光“夺赠谥,仆所立碑”,“追贬清远军节度副使,又贬崖州司户参军”。

司马光的太师、温国公的追赠和“文正”的美谥全部被收回,哲宗御赐的“忠清粹德”碑也对推倒,更是不断不断追贬。

章惇、蔡卞更是对司马光恨之入骨,利用哲宗的报复心理,他们怂恿哲宗“发冢斫棺”,要将司马光挖坟掘墓,好在哲宗并没有失去理智,没有容许。宋哲宗为什么这么恨司马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司马光“以母改子”,借着太皇太后高氏的名义废除新法,而常理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司马光的做法无疑是“以子改父”,对哲宗孝道是不利的,但是司马光搬出“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的说辞来说服反对者也说服自己,坚持废除宋神宗的新法。这为日后宋哲宗清算司马光留下了由头。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

赵煦早年历封均国公、延安郡王。元丰八年(1085年),被立为太子,同年即位,年仅九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高滔滔)垂帘听政。高氏起用司马光等,恢复旧法,史称“元祐更化”。

元祐八年(1093年),高氏去世,赵煦开始亲政。赵煦亲政后,下令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罢旧党宰相范纯仁、吕大防等,起用章惇、曾布等新党。在军事上重启河湟之役,收取青唐地区,并发动两次平夏城之战,使西夏臣服。

元符三年(1100年),赵煦病逝,年仅二十四岁,在位十五年。谥号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哲宗,葬于永泰陵。

相关文章